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正文

《万历十五年(精装版)》读后感_900字

《万历十五年(精装版)》读后感900字

好书。黄先生的大历史观实在值得一学。
就本书而言,如作者检讨,确实在学术和通俗之间,定位不明。因而略显尴尬。
其实就本书编排可以看出,作者设置巧妙而又能以小见大。假如黄先生不搞历史搞文学,一定也是个好的小说家。只是本书毕竟有一定深度,可读性还是受了些影响。
虽说如此,本书却正好适应我这样的半瓶醋读者。大有收获。
万历皇帝、申时行、海瑞、戚继光、李贽等等人,在旧中国逐渐僵化的儒家和官僚政治压迫下,每个人身上都充满了矛盾、抗争和悲剧。足见当时的中国,已经走到了死胡同。
历史是不能假设的。但作为一个外行,问个外行问题也无可厚非:旧中国有没有自行挣扎出这个泥潭的可能?能不能进一步发展生产力,最终改造儒教,改造官僚政治?黄先生似乎是否定的,但小可仍相信有这样的希望。毕竟,上层机构和下层农民间不相连贯,给社会上各种势力留下了一定的生存空间。商人力量是存在的,暴力抗税是存在的,小有规模的手工工场也是存在的。生产力和技术进一步发展的萌芽在艰难求生。
思想层面,当时的读书人也已经意识到了旧学的局限。理学已经僵死,心学对国政的威胁在明末也开始逐渐显现。从历史上看,儒学本身的吸纳变革能力并不弱,孔儒汉儒宋儒的区别之大,简直难以置信。清儒确实真正的僵死了,但这是因为儒学确实已无力自我更新,还是在当时特定条件下革新受到了压制?个人更相信是后者。知识的进一步扩散,贩夫走卒也是圣人的论断是明显的新鲜血液。而清朝的学者们也是有成就的,但他们不再有横渠四句教的宏大开阔,聪明才智放到了金石、疑古之类的东西上。
上层与下层,各自正在酝酿的变化有没有可能结合?能不能进一步冲破已僵死的礼教?旧中国有没有可能走出另一条通向现代国家的道路?奈何都已成烟云,这些问题除了满足好奇心之外已无意义了吧。
但另一件事却极具现实意义。本书处处存在张居正的影子。今日中国要走出自己的路,当是不亚于商鞅、隋文、王安石、张居正的大变局。究竟成败如何?既担心,又期待。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30101/17026.html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