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正文

《1984》读后感_700字

《1984》读后感700字

最近看了<1984>的英文原文,以及几个不同中文译本,包括大陆的董乐山的和孙仲旭的,以及台湾的刘绍铭的。个人感觉刘绍铭的译本最佳。受某些意识形态的影响,乔治奥维尔被中共认为是[反苏]的作家。其作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无法在大陆翻译和出版。<1984>在大陆的第一个译本是翻译家董乐山于1985年在花城出版社出版的,此时台湾已经出版了好几个不同的翻译版本了,发行量最大的是刘绍铭的译本。这两个翻译者均是译著颇丰的翻译大家,并且来自秉持着不同意识形态的海峡两岸,同时对比阅读这两个译本,可以发现好多东西。

董乐山的翻译是一字一句地翻译,极忠实于原文的复现。而刘绍铭的翻译就随心所欲一点,按照汉语的行文方式,他的翻译阅读起来更加像中文而不是译文。

比如说原文是

It was alean Jewish face, with a great fuzzy aureole of white
hair and a small goatee beard—a clever face, and yetsomehow inherently despicable, with a kind of senile silliness in the long thin nose, near the end of which a pair of spectacles was perched.

董乐山的译文是:

这是一张瘦削的犹太人的脸,一头蓬松的白发,小小的一撮山羊胡须, 一张聪明人的脸庞,但是有些天生的可 鄙,长长的尖尖的鼻子有一种衰老性的痴呆,鼻尖上架著一副眼鏡。

刘绍铭的是

他是犹太人,脸孔瘦削,满头茸茸的白发,留著山羊胡子。这相貌聪明伶俐,可是你总觉得这人天性卑鄙。他那副眼鏡垂落在那长而单薄的鼻梁上,这又給人一种年迈蠢钝的感觉了。

原文一共使用了六个不定冠词「a」,董译本采用用了六个「一 + 量詞」的结构,和原文保持了高度的一致,在句式上也和原文保持了高度的相似。而刘的译本只使用了一个「一 + 量詞」的结构,根据汉语的行文习惯,进行了语意和句式的调整。

很难说谁好谁差,每个人有不同的看法,但我爱刘绍铭的译本。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30101/17705.html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