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正文

《百位名人读书心法》读后感_2900字

《百位名人读书心法》读后感2900字

>> 方法和艺术是成功的桥梁。读书的目的在于把书中的知识化为行动,把理论化为实践,把知识营养化为自己的理智,把科学知识化为生产力。否则,那种读书如蝴蝶采花,没有创造;如蚂蚁搬运,没有建树,只能是学而无成。读\f书“应该像蜜蜂,既采集,又整理,这样才能酿出甜的蜜来”(培根语)


◆ 第2章 读书的意义


>> 爱默森读书有三个原则:不读问世不到一年的书;不读不着名的书;不读不喜欢的书。


>> 美国女作家玛利·沃特利·蒙塔古说:“没有任何娱乐能像读书这样便宜,也没有任何享受能像读书这样持续久长。”


>> 严文井是我国着名儿童作家,他在谈到自己的读书生活时说:“如果一个人有了知识这样一个概念,并且认识了自己知识贫乏的现状,他就可能去寻找、靠近知识。相反,如果他认为自己什么都懂,他就会远离知识,在他自以为是在‘前进’的时候,走出倒退的路。

“当我明白了自己读书非常少的时候,我就产生了强烈的求学愿望。当我知道了世界上书籍数目如何庞大的时候,我又产生了分辨好坏、选择好书的愿望。

“如果我在思考一个问题,长期得不到解答,我就去向古代的智者和当代的求索者求教,按照一个明显的目的,打开一本又一本书。

“有的书给我许多启示,有的书令我失望。即使在那些令我失望的书面前,我也是感觉有收获,那就是道路没有完毕,还得继续走下去。

“书籍默不作声,带着神秘的笑容等待着我们。当你打开任何一本书籍的时候,马上就会听见许多声音,美妙的音乐或刺耳的噪声,你可以停留在里面,也可以马上退出来。

“至于我,即使那本书里有魔鬼在嚎叫,我也要听一听。这是为了辨别小夜曲、牛哞、苍蝇的嗡嗡、狮吼和魔鬼的歌唱有什么差别。这些差别,也是知识。”

“书籍对所有人都是平等的,即使没有上过任何学校,只要你愿意去求教,它们都不拒绝。

“我读过一点点书,最初是为了从里面寻找快乐和安慰,后来是为了从里面寻找苦恼和疑问。

“只要活着,我今后还要读书,这是为了更深地认识我自己和我同辈人知识的贫乏。

“书籍,在所有动物里面,只有人这种动物才能创造出来。读书,人才更加像人。”


>> “字里乾坤大,书中日月长。”


>> 学问一途,贵在专精深透,不专便无以精,不精便断难深透。古代学人的韦编三绝、皓首穷经,可以说是专的典范。


>> 迂执


>> 古往今来,读书作为一种高雅的享受被人们赞叹不已,所谓箪食瓢饭,所谓陋室生春,所谓红袖添香。


>> 太多的逸事珍闻的迁延流播


>> 我认为,读书与做人息息相关,二者是成正比的。一般来说,能读书、会读书、想读书,书读得多的人,学问越好,知识面越广,知书达理,为人品行,道德修养也就越好。当然,也有例外,人不如文,文不如人,文人相离的情况历史上不乏其例,可这毕竟是少数。我以为读书的关键是明理,多读书不仅能使人辨是非,知善恶,荡心境,去烦恼,更能提高做人的层次和品位。


>> 清代作家和戏曲理论家李渔说过:“惟好书,忧藉以消,怒藉以释,牢骚不平之气藉以除。”


>>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


>> 明人钱琦就认为“独有书可医胸中俗气”。


◆ 第3章 要善于读书


>> 周恩来总理曾把我国三十个省市,编成一首七言诗:

两湖两广两河山,五江云贵福吉安。

四西二宁青甘陕,还有内台北上天。


>> 有人把我国历史朝代的顺序编成了一首打油诗:

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

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

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


>> 朱熹的读书方法可以概括为六句话二十四个字,即“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


>> 金圣叹评点《水浒传》、张竹坡评点《金瓶梅》、脂砚斋评点《红楼梦》


>> 读书忌“五失”——袁桷善谈读书

元代人袁桷善,少年时读书不得要领,费了不少工夫,却进步甚微。后来,他经过反复琢磨,总结出自己之所以如此,全在于“余少读书有五失”。因此,他大力提倡读书切忌“五失”,并身体力行之,终于成为我国有名的文学大家。

他所忌的“五失”是:

1.“泛观而无择,其失博而寡要。”即读书时切忌不加选择地求广博,不去循序渐进,择精研读,这样必然会事倍而功半,收获甚微。

2.“好古人信行,意常退缩,不敢望,其失懦而无立。”读书若一味迷信崇\f拜古人,退缩不前,丝毫不敢创新、超越,那就永远难以立业成事,大有作为。

3.“纂录实故,一未终而屡更端,其失劳而无成。”虽然辛辛苦苦,手不释卷,但心猿意马,变化多端,无主攻目标,只能是行行了解了皮毛,行行皆不精通,最终也是徒劳无得。

4.“闻人之长,将疾趋之,辄出其后,其失欲速而好高。”不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事事跟在人家后面,盲目地模仿别人的长处,只会像“东施效颦”、“邯郸学步”一样,学不到真本事,后倒连自己的东西也丢失了。

5.“喜学为文,未能蓄其本,其失不甚者也。”好高骛远,不扎实地学习基本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便奢想写出锦绣文章,只能是空中楼阁,失去的时间、精力就更多了。


◆ 第4章 名人读书方法


>> 有个名叫王庠的人在应制举时,向苏东坡请教读书方法。苏东坡就给他写了封回信,信中有这么一段话:

“书之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尽取,但得其所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如欲求古之兴亡治乱、圣贤作用,且只以此意求之,勿生余念。又别作一次,求实迹故实,典章文物之类,亦如之他皆仿此。此虽似迂钝,而他日学成,八面受敌,与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内容丰富的书籍就像大海一样,百宝俱全,应有尽有,但是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将所有的东西都得到,只能得到自己所需求的部分。所以,凡是有志于读书的人,每次读书,只须集中注意一个问题。比如,你想研究历代兴亡治乱和明君贤臣的地位、作用,那你就可以只集中注意这个问题,不要再想别的什么问题了。又如,另一次读书,你想考虑史实古迹和经典文物,仍用同样的方法办理。


>> “饮食起居,疾病,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这是宋代大文学家,杰出诗人陆游读书生活的自我写照。


>> 南宋人陈善着有一部《扪虱新话》。他在书中写道:

“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所以入,终当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惟知出入,得尽读书之法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读书要知入知出。入,就是要读进书中去,读懂,吃\f透,掌握书中的内容实质;出,就是要从书中跳出来,能够灵活运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开始读书时要求入,读书的最终目的是要求出。如果读书不能读进去,那就不可能理解“古人用心处”,也就是说不能体会书中深刻的思想内容和高明的艺术技巧;倘若读书不能跳出来,那就要“死在言下”了,也就是说,思想被书本束缚住了,成了书奴、书呆子。只有懂得入又懂得出,这才是读书的好方法。


>> 陆九渊——涵泳法

“读书且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


◆ 第5章 名人闲谈读书


>> 太阳虽好,总要诸君亲自去晒,旁人却替你晒不来。


>> 价廉未必货色差,畅销未必内容好。


>> 黄山谷说:“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30101/17842.html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