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正文

《世事如烟(收获文丛)》读后感_800字

《世事如烟(收获文丛)》读后感800字

在相继阅读过《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在细雨中呼喊》和《第七天》之后,我对余华的好奇越来越深。这些作品中的某些片段,确实充斥着刺骨的寒意。比如《兄弟》的上半部分里对文革的描写,让人在三伏天也读得冷汗连连。但是总体而言,这些作品的风格相较于早期,收敛了不少冷酷。余华本人论及这种“温和”的转变时,直言曾经“冷血”的写作态度带给他惊心的噩梦。于是我更加好奇,究竟是怎样的作品,让作者与读者同时陷入情绪的深渊里去。

这篇《世事如烟》给了我一些头绪。

以数字代替人名,已经提示了一种不寻常。抹去姓名,只使用数字指代人物,让整篇作品犹如一座冷冰冰的集中营。当这些数字代号停止出现,相对应的人物或逃离,或死亡。他们的命运,皆根植于算命先生所代表的愚昧和荒唐里,但是其发展又无不融合着世事的必然与巧合。比如司机的自裁,既是算命先生预言的自我实现,也是巧合、误解和压力共同酿成的悲剧。

在述说故事的同时,加入一些鬼神的暗示,很符合中国人关于“冥冥”的概念。这篇作品也不例外。比如接生婆的“夜游”和4的钓鱼,都在隐约的鬼影里显得可疑和可怖,同时也是揭示其命运的关键。因而适当地安排“灵异事件”,更加深了无力挣脱的宿命感和凄凉感。

与其他作品相比,余华在这篇《世事如烟》里更注重对意识与感情的主观描绘,因而有时会在情节上显得不太连贯,令人费解。也许这是先锋派的特征之一。但毫无疑问的是,当读者的情绪与作者的表达相一致时,阅读长篇幅的主观意识的叙述,往往意味着更为强烈的心理冲击。这也许能够解释我在阅读这篇作品时经常感受的无力、失望和隐隐的愤怒。人的生命如轻烟一般易逝、难于把握,又被冥冥中的安排牵引着,走向终结。这是余华笔下的冷酷现实,你很容易沉浸进去,在合卷时发出一声轻叹。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30101/17983.html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