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哀也该成人了》读后感800字
建筑内在的文明
分享一篇严力先生写的短文:
大家都说写诗不能谋生,其实,诗人是在各行各业中运用他们的社会价值观进行谋生的,因为人类没有拿不动手段的手,只有拿和不拿的区分,而诗人习惯对事物反省之后去选择什么该拿什么不该拿,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取之有道,道义之道。
诗人写诗首先是在建造自己内在的文明。每一次写诗就是审视人性、感情、社会形态与历史事件的过程,就会形成思辨和反省的习惯,形成独立思考的自我。这样写出来的诗歌如果还能在社会上与他人分享,就形成了更广泛的良性的传播文明的循环。
诗人肯定是理想的。对于自己的感官生活,诗人有更多的要求,对琴棋书画的钻研就必然地加入了更多思考文明的审美元素,并非动物性地去感知,千年来这被我们称之为人的整体修养。
“修养”这个词太好了,能遵守法律还不能说是一个自觉的文明人,只能是一个害怕被法律惩罚的人,而修养就是要在遵守法律的基础上更高地培养自我的文明程度。有时候我在审视中国人为什么没有一个比较根深蒂固的宗教时,就会觉得这种文人的自我修养之培养,正是宗教情结的神圣发生。
——严力 写于2015年
如此,我能不能说,诗人,是恪守规矩的思想家与梦想家?严力那一代诗人写诗,心里似乎都有一种忧国忧民、赤心向学的情怀,有句话这么说来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也正是这般大爱使得众多诗歌作品成为经典,传颂至今。
时代背景不同,如今的诗人的作品更倾向于表现自我,展示个人情感与需求,高度虽然降低了,但它使“人”这个主体更加突出,更贴近我们的情绪。
就立场、角度而言,不好说孰优孰劣。但是最基本的,也是严力先生提到的(如果我没理解错的话…),诗人在人世百态中思辨,探索新知并培养自我的文明修养,其作品最终都要在社会中促进文明的良性循环。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30101/181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