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正文

《消失的地平线》读后感_1100字

《消失的地平线》读后感1100字

心中若有桃花源,何处不是云水间

——《消失的地平线》詹姆斯·希尔顿

香格里拉和桃花源何其相似,离开的人永远找不到回去的路,只能成为乌托邦式的传说。故事的结局部分戛然而止,留下无限猜想的空间,刻意营造出得而复失的缺憾和失落,对比现实生活,比起失而复得的快乐,伴随人生更多的烦恼就是得而复失的缺憾和失落。
这就是人性,这就是人生,不圆满才是生活的常态,只能坦然接受。
这也是一本富有争议的小说,有人觉得匪夷所思,有人觉得心向往之,有人觉得离奇梦幻,有人觉得不知所云,也有人认为更是从未到过中国也从未到过的作者那不着边际的意淫。而实际上,文学源于生活,反映生活,我们要回到当时的历史背景去看,也许就能更好地理解本书为何会受到西方社会如此痴迷的追捧,为何“香格里拉”成为乌托邦式的精神家园。
在小说发表的1933年,人们还未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伤痛中缓和过来,又坠入了经济大萧条的深渊之中,二战的阴霾开始在亚欧大陆上空若隐若现,人类心灵饱受摧残,而香格里拉仿佛一艘乱世之中航行的小船,载着如玻璃板易碎的人类文明,在四起的硝烟中缓缓航行。当充满了暴力与对抗的世界即将崩塌之际,它宛如地平线上的一束光,代表着文明的最终救赎,也是人类最后的精神故乡。
再来看看另外两个时代:拉远到陶渊明所处的东晋末年,拉近到20世纪60年代的所谓“垮掉的一代”,和《消失的地平线》所处的时代背景,颇有相似之处。
东晋末年国家长期分裂,政治腐败,作为士人的陶渊明,面临仕途险恶,官场腐败,门阀制度森严,有志之士不能施展抱负,悲愤不已,自然希望构建心中的乌托邦,在入世未酬的忧患中寻找内心的精神寄托。
而上世界60年代:惨烈的二战刚刚结束,东西方实施冷战,麦卡锡主义盛行,青年一代失去了崇高信仰和生活目标,追求自由、麻醉和娱乐的生活方式。其实就是“空虚、寂寞、冷”,自然需要在文学作品中找到一个可以寄托的精神家园。这三个时代是不是很相似?
这本书中的香格里拉就像一块试探读者心思的石头,在现实主义者的眼中这本书是虚无缥缈不切实际,达观之人会顺应书中的情节,有信仰之人会靠自己的信仰指引,而还有一种人会对这样的地方心向往之,企图在书中追寻到心情的宁静,香格里拉在藏语中意为“心中的日月”,其实香格里拉与其说存在于这世界的某个角落,不如说存在于我们的内心,只要你愿意去相信,愿意去追寻,香格里拉终会浮现于心。(本段选自豆瓣“红皇后”书评)
生命的历程就像是写在水上的字,顺流而下,想回头寻找的时候总是失去了痕迹。
香格里拉不在别处,就在你的心里,也在你所处的当下。
心中若有桃花源,何处不是云水间”!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30102/18271.html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