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作家:编剧创作五讲》读后感2000字
《成为作家:编剧创作五讲》说是一本书,其实也不算,这是源于作者葛红兵的编剧课程讲座。
中国目前有一门创意写作课程,开设课程的主流学校有北大、复旦、上海大学等,其中上海大学关注培养影视文学方向,作者葛红兵便是主持上海大学创意写作研究的教授,同时也是一名作家。
本书我总结下来,作者教了三种角色创作的方法,
- 从解决主人公的情感难题出发
- 三层递进制造角色冲突
- 埋伏笔设置多重情节翻转。
但整体来说,局限于篇幅,只是仅仅说了写故事的一个方面,即:更多地在讲如何创造一个富有情绪、活力的角色,而至于好故事如何编排情节,如何使用点子,如何以合理的方式安排这些素材,把它们安放在正确的位置、跟角色融合到一起变成一篇完整的故事,这里并没有提到。
不过就他讲述的角色塑造方面,还是有不少地方可借鉴。
比如说,其实作者把整个故事创作分为三个部分:抢眼的开头、冲突不断递进的中段、绝处逢生的结局。
一、抢眼的开头首先,作者指出好故事的本质是从情感难题出发,解决情感问题的故事。那从什么地方开始呢?如果说一部电影有90分钟,前30分钟通过交代提出难题,中间30分钟通过对抗展开难题,后30分钟通过逆转解决难题,那么在影片(故事)开始的十分钟内,应该让主人公的难题,变成观众感兴趣的他们自己的难题。
怎么做呢?让主人公在一开场就遇到一个紧迫的大难题!
不要怕自己挖的坑(伏笔)太多,不要有所顾忌,不要怕去给主人公制造难题,不要怕这脱离了你的预料(大纲)。日本著名推理畅销小说家大泽在昌曾提出过一个概念,叫“倒行逆施”,意思就是不知道如何去扩展故事情节的时候,就把主人公逼上绝境,然后在让其设法逃脱,并反复思考接下来怎么样发展才能说得通,逼迫作者自己,也逼迫主人公,思考解决对策。
当你的主人公在开篇的时候,突然失恋了、突然失明了、突然失业了,突然……这些就是主人公的难题,这些就是你故事的开始契机。
二、冲突不断递进的中段当有了一个好的开头,就可以吸引读者了。中段,特别是故事或者电影的中后段,特别容易出现情节疲软的情况,读者和观众也许已经有点疲惫了,也许开始猜到了你埋的伏笔,那如何保持主人公角色的张力,让读者和观众继续关心下去呢?
应该让故事的人物一直处于矛盾的中心,之前你给主人公制造的那些难题,开始有了用处,让这些难题越来越严重,让人物经历难题,难题变成困境,困境变成绝境,绝境变成死穴。等到你自己都不知道下一步怎么发展的时候,恭喜你,成功的制造出了最绝望的主人公。
要知道,一个好故事,如果主人公一直都带着主角光环,那就没什么好看的,毕竟读者和观众其实都很爱看“虐主角”的故事,在这个阶段,就是要折磨你的主人公,让他虽生犹死。
三、绝处逢生的结局到了最后的阶段,被虐待的很痛苦的主人公该怎么办了呢?尽管备受折磨,但是现在,就要让他苦尽甘来。
但是,这个结局不一定就是“他受苦了-他获救了”这么简单,千万不能让你的读者和观众轻易猜到你的想法,而是要让故事逆转,让观众和读者入乎其中出乎其外,猜不到故事的结局,但又在情理之中。
这个怎么做?作者介绍了两种方法。
一种是塑造不一样的人物,如果要写一个好人,那前面就要塑造成一个坏人的样子,但后面的种种折磨,让他“变成”了一个好人。这样的塑造比起“好人变坏”更能吸引观众和读者的目光。
另一种是埋伏笔,制造多重情节翻转。总而言之就是把你之前给主人公制造的各种难题,各种伏笔,在这个时候一个个解决,但不能解决的那么顺理成章,通常是,解决完一个A,又出现了B这个问题,解决完B却还有C这个难题。
要让观众和读者以为这就是结局,却没想到后面还会有反转。
希区柯克曾说,
好的故事就像人生,只是少了所有无聊的部分。
这句话可以刻在你的作家脑子里,永远跟随它的指引。
故事或电影之所以好,就是因为浓缩了人生所有的冲突、跌宕起伏,在最后解决主人公难题的阶段,应该让这些以一定频率出现,把你之前埋的伏笔在此刻像放烟花一样放出来,绚烂最后这个精彩的尾声。
作者在这五讲里最重要的东西就到此结束了。
虽然本书名字叫做《成为作家:编剧创作五讲》,其实就是一个小讲座,而且只讲了一部分关于角色塑造的东西,远远不至于到教人“如何成为作家”,但成为作家去创作一个故事最最基础的方法就是这些。作者在书中提到过“成为作家需要技术训练,同时,更需要我们对人生的把我和探索”,再进一步一些,则是“我们首先要成为一个人生情感生活的体验者、观察者、记录着,最后还要成为一个思考着,超越者”,用一句老话来说,就是“艺术源于生活”。
技巧有了,就能成为作家吗?不,有了技巧,恰恰是刚进门的表现,之后当然是在生活中不停地实践,学会这一个技法,吃透了,再看其他人的技法,则会融会贯通,理解地更加透彻,进而继续练习。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30102/183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