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正文

《在细雨中呼喊(第3版)》读后感_1800字

《在细雨中呼喊(第3版)》读后感1800字

就着这几天的阴晦的天气一口气读完了这部沉甸甸的《在细雨中呼喊》,搞得心情比天气还阴晦。

向来对这种即浪漫又富诗意的书名很不屑,以至于这类书几乎从来不是自己碗里的菜。余华老师的书以前也读过几本,《活着》、《兄弟》还有《许三观卖血记》。一成不变的写作风格就是:惜字如金,从不拖泥带水。文字大胆、直白、露骨,可谓字字珠玑。尤其在描写社会的荒诞、冷酷,人性的阴暗、扭曲,以及生命的苦难、无常的时候,感情几乎克制到无情,冷静的令人可怕,直指人心。字里行间所透露出的犀利与其说是像把锋利的刀子,不如说是像极了深冬肃杀的凛凛寒气。犀利之余的黑色幽默更让人有冰火两重天的阅读感受。

我曾经和书友开玩笑说,读余华的书应该挑阳光明媚的日子才行,心情沉重晦涩到不能自已的时候,出门看看天,晒晒太阳,心中积聚的阴郁会很快烟消云散。也正是因了如此,曾下过决心不再读他的书,这次纯粹是好奇,好奇一向冰冷的余华怎么就起了这么个“柔肠寸断”的书名?呼喊就呼喊吧,还在细雨中呼喊,到底在细雨中呼喊什么?难不成是“风也飘飘,雨也萧萧”?还是“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肯定都不是。

一如以往,在阅读的过程中再次体会了《活着》里面福贵的艰辛苦难,《许三观卖血记》里面许三观的荒唐可笑,《兄弟》里面所揭示的人性的趋利性本质。看似杂乱无章的记忆碎片被作者天马行空般拼凑成了一部------算回忆录吧。

主人公孙光林生在南门、长在南门,六岁那年被父母送给了孙荡的一家人。在孙荡过了五年寄人篱下的日子,养父王立强和养母李秀英的婚姻分崩离析后又回到了南门,却早已是物是人非。

通篇的语调即悲伤又幽默,淋漓尽致地刻画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农民的生活百态。

在南门和孙荡,一个乡下一个城镇这两个地方里,孙光林对家庭的概念,亲情的感受在自己的血亲和养父母那里丝毫都没能找到,而是“凿壁偷光”般从苏家兄弟那里窥测到的。当苏家医生爸爸骑着自行车大声呼喊儿子的时候,苏家兄弟欢呼跳跃着奔向自行车的时候;坐在车上的两个孩发出激动人心的喊叫的时候,前面的孩子兴奋地不停按铃铛的时候,孙光林只有偷偷在一边羡慕的份。

孙光林的那个即无赖又流氓的父亲孙广才除了爬寡妇的床就是调戏儿媳妇,再就是夹一块肉放进嘴里,扭头恶狠狠地用两个字驱赶自己的儿子,“滚开!”

从小如放羊般散养的小弟孙光明为救小伙伴掉进河里淹死的时候,大哥孙光平和无赖父亲孙广才看到的是“英雄哥哥”和“英雄爸爸”光环下的“荣华富贵”,竟搓着手不知道如何表达内心的激动了。

就像陈独秀说过的那句话,把中国人火化了,只剩一块骨头,上面只有四个字:升官发财。,这话真TM入木三分!

这样的家庭,不被送出去也该拼了命地逃出去。相比之下,养父王立强的疼爱,养母李秀英的信任,还有与他分分合合的那几个小伙伴,苏宇、苏杭、国庆所给予他的不多的友情,几乎是他真正值得回忆的全部。

那个童年的伙伴国庆又比孙光林强多少呢?父亲另觅新欢,留给他十元钱、二十斤粮票就飘然而去,全不顾他的死活。天真的国庆守着自己的那个小药箱傻傻地以为,爸爸用到药就会回来的,爸爸一定会回来。当偶然一天在医院门口看到爸爸走进了医院,他彻底崩溃,哭得伤心欲绝,他明白爸爸彻底不要他了。

是什么让亲情、让人性变的如此畸形,如此恐怖,如此令人心惊胆寒?

贫穷和人性里面残存的会携起手来疯狂地冲击道德底线和人伦纲常,以换取卑微又龌龊的生存。有的人觉得故乡是他一生的归途,殊不知,有的人却为了离开拼光了所有的气力。前段时间,在网上看过一篇题为“我只请了七天假,你到底死不死?”的文章。这和故事中的祖父孙有元濒临死亡的时候,儿子也就是孙光林的无赖父亲孙广才所主导的那场闹剧有分毫的区别吗?

可能从来也没有那么多的“君明臣贤”和“父慈子孝”,更多的是“镜中花”或者“水中月”,更多的是传说中“别人的故事”吧!就像孙光林眼中的苏宇,苏宇眼中的孙光林一样。

如果说《活着》写的是至亲的人一个个相继死去给福贵带来的悲痛,《许三观卖血记》写的是贫穷的给许三观带来的苦难,那么《在细雨中呼喊》写的就是家庭失位,亲情缺失,人性扭曲给一个生命带来的那种孤独、痛苦和绝望。

读懂了那个时代的悲凉,看清了现实社会的冷暖,我们再也没有了矫情的理由。

如果我们战战兢兢地去维系身边的一切美好,结果却不能够的话,那就在生活的细雨中,在遥远的内心深处,歇斯底里地呼喊吧。呼喊这个充满冷漠和敌意的世界不要就这样死去。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30102/19189.html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