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正文

《动物凶猛(收录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原著)》读后感_2500字

《动物凶猛(收录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原著)》读后感2500字

动物凶猛

“我的故事总是在夏天开始的。夏天在我看来是个危险的季节,炎热的天气使人群比其他季节得多,因此很难掩饰欲望。”

《动物凶猛》,单看书名,直观上就感受到一种原始、粗粝、野性而迅疾的气息。糅杂着无知少年血渍汗污以及喷薄欲念的故事充斥在夏日的热辣中躁动着蒸腾,一种横冲直撞的荷尔蒙在字里行间窜动。无处安放的精力,咄咄逼人的青春。

无热血不少年。那种血性和意气,反叛和迷惘,是青春期特有的烙印。身体在惊人的发育,思想惊慌失措的追赶着生理上的成熟,催生出那些不能消化的似是而非的欲望,慌不择路、扬扬而上。王朔的笔下的故事,带着危险而迷人的企图蛰伏在飞扬恣肆的青春期中伺机而动,并且让它所传递出的张狂跋扈毫不费力的得逞。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群部队大院的干部子弟,十多岁的年纪,相较于70年代中期的历史条件,他们出身优越,生活无虞。所以他们可以由着心性,自信反叛、特立独行。他们麇集在一起,逃课约架、游荡街头。无所事事的四处寻衅滋事,成群结伙地追逐少女。他们互相结交,把对世间的不屑挂在脸上,脏话和嘲讽在唇齿间吞吐,然后再实实的摁进一根根掐灭的烟头里。

王朔用第一人称切入回忆,“我”是一个模糊的身份,是一个青少年在幼稚和自以为是的成熟中相互割裂又使劲揉和的存在。通过这个少年的视角,看到一个美好与残忍胶着且极具排他性的世界。这是一段对“英雄主义”有一种近乎疯狂痴迷的年龄期,向往一种天性里本能的自由。这种自由完全敞开不受约束,暴力被视为意气和勇敢,性意识的开放和随意被看作是新派和个性。

有一段群体性斗殴写的特别直观和震撼。因为小团体里一个人在和他人的肢体冲突里吃了亏。整个大院里的半大小子都被有组织的纠集在一起,操起刀棍斧锤板砖,声势浩大血气喷涌,如同一群奔赴至伟大战场的战士。他们自豪而荣幸,甚至带着能参与其中的受宠若惊。那个被围殴的学生,惊恐软弱毫无抵抗之力,砖头从一只只兴奋的手中纷纷砸下,钢丝锁没头没脑的地抡起一通乱抽。直到砖头黏满血腥,那个同学软绵绵地脸朝下俯卧在黑黢黢的墙根,形若一段短短的焦炭,方才依依罢手。事后他们可以不为所动竞相夸耀,并将这场惨烈的围殴行为视为一枚英勇无畏的勋章。少年人的无所畏忌,缺少了自控力,动物性游离在血液中,因而尤其锋利危险。因为单薄的阅历,使他们对生命缺少应有的敬畏之心。

书中一共出现了两个女性角色。这两个角色,同样是面目模糊的。她们的存在,似乎只为了附和少年的性觉醒而存在的一团看不清面目的肉体。书里把她们称作“圈子”,追求的过程称之为“拍”。“拍了个圈子”,然后作为彰显个人魅力的战利品展示出来给兄弟们观看。她们是被围观品评的一个展品。当然,不乏大段极度优美的溢美之词去描述她们。那些青春期情窦初开里对女孩的向往和细腻感受,既纯洁又脆弱,叙述的非常美妙动人。“她的肩膀、大腿及其皮肤的润泽,有一种使人痴迷的馥郁香气……她十分鲜艳,以致使我明知道那画面上没有花仍有睹视花丛的感觉”。被女孩亲过的脸颊,是“猝不及防的有力一击,感觉右脸被她那一吻感染了,肿得很高,沉甸甸的颇具分量”。文字的镜头下看到一个少年感官中的女性之美。

七十年代中后期是一个特殊的时代,一场政治动荡后的百废待兴,社会慢慢打开一个开放的豁口,校纪废弛,全民建设,身为大院子弟,父母忙碌,无暇管教。而他们更无须担忧前程,因为他们拥有当时最好的社会资源,这前程已经决定,中学毕业后将入伍,如书中所说,“一切都无须争取,我只要等待,十八岁时自然会轮到我”。这群少年有自由,无忧虑。有一种身为权贵阶级的优越感,因而才有了玩世不恭的资本,无处释放的反叛精神,在徒有其表的狂妄下是浑浑噩噩的空虚。然而,正因为他们的阶级优越,使他们的青春不囿于时代,不局限于个人,而是青少年这个群体,更加的具有普适性与共鸣性。

谁都经历过青春期,你无法用好坏去区分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在这个被激素和荷尔蒙左右的时段,每个人都心存叛逆和不得而知的愤怒。不过是在疏导、排遣、抑制的过程中,这种欲望是得以被收敛还是被扩张。你可以同时用美好和残忍去形容少年。当看到主人公稚嫩的爱恋,在嫉妒和求而不得的痛苦中被折磨的失去表面那层纯洁的镀层时,你会忍不住回顾少年时期的某种心态,或庆幸或懊悔,美好是脆弱的肥皂泡,在刺破或者不刺破间反复动摇,最后也许不管如何,都留有些淡淡的遗憾。也许这就是王朔心中一点略阴暗的遗憾,他让这个少年服从了内心中的动物性,做出了一个在理智看来是如此丧心病狂的举动。最后,少年像极了一个战场上制胜而归的将军,他获得了短暂的征服感和满足感。没有人告诉他对错,然而他内心潜藏着巨大的惶恐。故事结尾,在游泳池中,曾经那个被他痛殴过的同学,用同样的暴力手段,一次次将他踹离岸边,他恐惧且精疲力竭,“抽抽搭搭地哭了,边游边绝望地无声饮泣”。

王朔的文字,有很强烈的地域色彩,北京腔调十足。大量的市井俚语,让阅读过程充满了趣味性。从结构精致铺陈华丽的长句里,得以一窥七十年代下北京的胡同街道和院落府邸。这个故事,多少是从他自身的成长环境下提纯出来的,有了私人性的回忆在里边,文字就会有了私心,多了一层柔和的滤镜,可以感受他下笔是温柔的。对于这些荒诞浮躁青涩冲动的少年,是有些不忍苛责的宽容和原谅的。这不是一个写实派的故事,它有些抽象和写意。在叙事和美化之间,它摇摆在一个中间地带,以一个叙事者的思维方式对往事不断的解构和反复修正,就像王朔书中所说,“我从来没见过像文字这么喜爱自我表现和撒谎成性的东西!”

这个脱离于常规叙述的故事,文字不服务于情节,内容在作者来回的推翻和重建下,更像是一场任性而惊心动魄的想象。如同我们,对于自以为美好的年华,擅于慷慨地赋予过多的粉饰与赞美。谁又能确定,那不是记忆基于一个瘦弱的青春而擅自平添的虚构的戏剧性使之丰满动人呢?

在被刻意削弱的故事性里,更直观感受到的是一通迎面拍来的情绪,粗粝猛烈。如一线辛烈刺辣带有血气的酒猝然入喉,带着甜腥的回甘。

By:风沁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30103/20471.html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