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细雨中呼喊(第3版)》读后感1500字
细雨中呼喊
至今已看过余华几部作品,绝望如活着,荒诞如第七天,说不出口如许三观卖血....《在细雨中呼喊》又是另一个能勾引起我很多回忆和感想的作品。
一个主角,两个家,两个地方—南门和孙荡。无数个小人物—父亲孙广才、祖父孙有元、不知名的祖母和母亲、哥哥孙光平、早死的弟弟孙光明、伙伴苏宇苏杭、小时玩伴国庆刘小青、领养过孙光林的王立强李秀英、那个水性的寡妇、以及冯玉青和她的儿子鲁鲁.....
南门是个充满苦难回忆的地方,它就如无数个当时的中国农村村落一般,存在于一个普通的落后的角落里。孙家在这里扎根,孙光林作为家里没有什么地位,几乎可作为不存在一样的人物,以他独特的视角追述了这个地方的人与人之间的纠葛,站在他的立场,我们不难体会一个不被待见的人,一个早就想透一切的人,对这些故事和人物的看法。我想,他最后的逃离南门是可以理解的,没人愿意拔掉自己的根,可是,也只有真正逃离,你才懂得何以为故乡,何以为根。即使早先发生的那些事都是充满苦难回忆的,充满不被理解和委屈的,但往后的岁月里,有多少品格是你从那些困难中锻造出来的。
孙广才是南门农民的代表,劣迹斑斑,暴力,好色之徒,没有良心。看书过程对这个人物真是恨的牙痒痒,余华先生在自序里对这人物的评论真的一点也不错:
“那个名叫孙广才的父亲又是如何骄傲地将自已培养成一名彻头彻尾的无赖,他对待自己的父亲和对待自己的儿子,就像对待自己的绊脚石,他随时都准备着踢开他们....”
在家庭最困难的时刻,还不忘往情人家捎东西,一个家,上梁不正,还好下梁没歪。
孙光林在南门的日子是苦闷的,家人不亲不爱,还是经常被欺负的对象。弟弟的突然溺亡,他没有太多情绪波动,就如一个冷漠的旁观者一样看着哥哥和父亲从幻想成为“英雄的家属”,希冀得到政府的关怀,到最后希望一点一滴地破灭。后来上学,终于结识了好朋友苏宇,童年时对苏家的幸福感觉却被打破,收获的友情又经历了青春期烦恼的考验,甚至由于苏宇的死亡而戛然而止。这是一个谈不上多典型的人物,可是就是这个视角,将一个时代的人情世故看的描摹透彻了。
不管活着里福贵看着亲人一个一个死去有多悲哀,在这本书里,作者似乎为死找到了一个解脱口:死亡是一件一劳永逸的事情。他几度说到类似的一句话,
弟弟死去时:
【刚刚吞没了一个生命的河流却显得若无其事。我是在那个时候知道河流也是有生命的,它吞没了我的弟弟,是因为它需要别的生命来补充自己的生命。】
苏宇死去时:
【我的朋友躺在一劳永逸之前的宁静里。】
祖父死去时:
【那时的祖父在心理上已经死去,正期待着自己的生理也进入一劳永逸的境地。】
国庆家楼下的老太太死去时:
【我十二岁那年春天的时候,这个老太太终于获得了一劳永逸的长眠。她死在了路上。】
也许在作者看来,死亡似乎就是一件一劳永逸的事情,不管是精神上还是生理上,都得到了永恒的解脱。
看书过程中,我脑海里一直浮现中九年前祖母去世时的情景,那些记忆有些已经模糊,部分却清晰地停留在那里,挥之不去。我总以为死亡是一件极简单的事,也仅是一瞬的事,可是,孙有元爷孙的死、苏宇的死、老太太的死告诉我,死亡好像不是那么简单的一件事,作者说是“一劳永逸”的,对于死去的人来说,去前的那一段时间该是多么痛苦多么煎熬;对于活着的人来说,更不会那么简单了,遗留的多少遗憾和念想,是亲友一辈子或许都忘不了的。正如作者所说:【生者将死者埋葬以后,死者便永远躺在那里,而生者继续走动。】仅“走动”二字道尽了多少死别的无奈……
看这本书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回忆、怀疑、纠结、感伤...的过程,谈不上太愉快,可是,那种自我撕扯、自我爆发的过程又是那么令人着迷。余华先生,从不让人失望。
2017/04/06 夜于深圳 当归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30104/225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