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陪读记》读后感1000字
很短的一本小书,主要是一位陪读妈妈在陪读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
作者呈现给我们的是美国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琐事,这点滴之间也都烙上了一个成熟社会的印记,但是作者始终都保持在一个谨慎的立场。
读完以后回想,在这些零碎的经历和感受中其实有一条线始终贯穿其中,那就是“我把孩子送来美国读书到底值不值?”毕竟自掏腰包送孩子出去读书也是一个投资与回报的问题。
值在哪?打造一个全球化跨种族博古通今人才的标配。对于美国教育的优势,书里讲了很多,印象最深的一个就是他们的“小剧场”。小剧场在国内是先锋艺术,在美国学校里,却是常态,不正襟危坐,但很形象地教会孩子:艺术就是生活,它们本是一体。对于国内学生,专业技术上都胜过美国,但一说到表现力和形式感,就天差地别。“人多机会少,小剧场不好找,但应该有个意识,艺术不光在高台之上,它和人们最正常的距离,其实就是两三米远,朴素点的经看,而太夸张的,在审美上有点土。”
再就是他们对于体育的重视,很多时候超过文化课程,追随教练搬家的美国家庭并不少见,就像我们的孩子为一个奥数老师跨区租房。
花大价钱出来读书,难免会把期望定得高。作者真正到了国外亲身经历了以后,便会有落差。但事实也确实是出国留学在贬值。
寒假回国,作者在从华盛顿DC直飞北京的登机口发现,那里已经跟中国国内航班没有区别,除了零星几个是金发碧眼,其余全是中国学生。更甚,美国有中学已经有70%的学生来自中国,只得靠罚款来营造英语环境,还有中学雇佣中国老师来给学生补课。
书里写到一个出来读了三年高中,现在已经升入美国一所大学的北京女孩,作者问她是不是经常和美国人一起玩,她回答,基本还是和中国学生。学校里中国学生不少,那中国朋友很多?她说不,基本只和出来读高中的中国学生一起玩,和本科出来的中国学生玩不到一起,因为本科出来的人很多,并不缺一两个在美国读高中的新朋友。
透过这本书,看到普通华裔在美国的真实状就是学业优越感、尚未进入主流的社会地位的危机感,以及为名校付出的艰辛努力。
孩子领同学回北京,小老外的第一反应是:哇!中国好繁荣,北京上海完全是超级大都市,你们为什么要跑到我们美国的乡下?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30104/226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