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课(自选集 知乎「盐」系列)》读后感800字
《幸福课》是一本剖析幸福的书,那么我们首先得知道什么是幸福。幸福,是一种内心需求得到满足时产生的心理愉悦情绪。作者明确了人的幸福愉悦感分为消费型与创造型:消费型是通过占有和消耗资源来获取愉悦,这种愉悦依赖外在的物质(简单来说就是买买买);创造型是在分享和贡献中获取愉悦,不仅不消耗资源,还创造资源。无可否认,创造型比消费型更难获取,它需要个人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美德,但这种愉悦感更稳定、持久。相反,消费型容易让人厌倦,因为人的感官系统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它只对变化敏感。
其次,作者引申至性格的划分。想起以前看过一本书,大概是说,内、外向并不是通过外在的表现来辨别,而是通过在状态消耗完能量的时候,外向的人通过和别人相处获得能量,内向的人通过独处获得。性格与三观决定了我们看待事物的方式,我们都熟悉半杯水的故事:对于同样的半杯水,乐观的人会说「还有半杯水」,而悲观的人则会说「只有半杯水」了。
另一方面,我们在思维上都遵循了同样的逻辑:人是可以通过某个或某些维度衡量的。这些维度通常是社会的硬通货,如金钱、权力、房子、工作等等。但即使社会给人划分了三六九等,我们仍要承认人的丰富和独特性。人最本质的东西无法用一个简单的维度来衡量,更无法依据一个简单的维度进行比较。能力、特长、友谊和爱,快乐或悲伤的时光,每个人独特的命运,哪一部分不是我们自己,又有哪一部分可以抽离出来代表你自己呢?正因为那个人都无法简单地概括,我们也就无法简单地进行比较。我觉得对于幸福这件事来说,我们的外在境遇固然重要,我们自己微妙的心理体验、我们看待世界和自身的方式、我们和世界的相处之道,才是抑郁或幸福的根源。
事实上,先哲们早已给出了答案:
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王阳明
在自己的内心求得幸福很难,但在别处则不可能找到幸福。——叔本华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30104/226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