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令十字街84号》读后感2200字
好想开家小书店啊 理想的退休事业 加油
>> 你们另外写了一张卡片,而不直接题签在扉页上,我真希望你们不要这样过分拘谨。如果我猜得没错,这一定是你们的“书商本性”作祟使然吧,你们担心一旦写了字在书上,将会折损它的价值。差矣,你们如果真能这么做,不仅对我而言,对未来的书主,都增添了无可估算的价值。我喜欢扉页上有题签、页边写满注记的旧书;我爱极了那种与心有灵犀的前人冥冥共读,时而戚戚于胸、时而被耳提面命的感觉。
>> 这是一间活脱从狄更斯书里头蹦出来的可爱铺子,如果让你见到了,不爱死了才怪。店门口陈列了几架书,开门进去前,我先站在外头假装随意翻阅几本书,好让自己看起来像是若无其事地逛书店。一走进店内,喧嚣全被关在门外。一阵古书的陈旧气味扑鼻而来。我实在不知道该怎么形容:那是一种混杂着霉味儿、长年积尘的气息,加上墙壁、地板散发的木头香……店内左手边有张书桌,坐着一位年约五十、长着一只贺加斯式鼻子的男士。他站起身来,操着北方口音对我说:“日安。”我回答说我只是随意逛逛,而他则有礼地说:“请。”极目所见全是书架——高耸直抵到天花板的深色的古老书架,橡木架面经过漫长岁月的洗礼,虽已褪色仍径放光芒。接着是摆放画片的专区——应该说:一张叠放着许多画片的大桌台。上头有克鲁克香克、拉克姆、斯派和许许多多我叫不出名字的英国插画家的美丽画作;另一边还放着几叠迷人的古旧画刊。
>> 我从来不买没读过的书——否则,不就和买了一件没试穿过的衣服同样下场吗?
>> 我们活在一个诡异的世界——这么漂亮,又能终生厮守的书,只须花相当于看场电影的代价就能拥有;上医院做一副牙套却要五十倍于此。
>> 每年一到春天,我就会“大清仓”,把一些我再也不会重读的书全丢掉,就像我也会把再也的衣服扔了同样道理。倒是旁人都很惊讶,依我看,他们爱惜书本的方式才奇怪呢。他们买一堆新出版的畅销书,囫囵吞枣似的看完,我常想:他们也未免读得太潦草了吧。然后呢,因为他们从不重读那些书,不消一年,书里头的内容早就被他们抛到九霄云外!不过,当他们看见我把书一箱一箱地往外扔时,却又露出一副“这怎么得了!”的表情。要是照着他们的做法:买了一本书,好——读过了,好——上架,好——没事了,一辈子也不会再去碰它第二回,可是呢,“丢掉?万万使不得呀!”为什么使不得?我个人坚信:一本不好的书——哪怕它只是不够好,弃之毫不足惜!
>> 我打心里头认为这实在是一桩挺不划算的圣诞礼物交换。我寄给你们的东西,你们顶多一个星期就吃光抹净,根本休想指望还能留着过年;而你们送给我的礼物,却能和我朝夕相处,至死方休;我甚至还能将它遗爱人间而含笑以终。
>> 唉,这下子你该明白了吧,弗兰基,这个世界上了解我的人只剩你一个了。
>> 记得好多年前有个朋友曾经说:人们到了英国,总能瞧见他们想看的。我说,我要去追寻英国文学,他告诉我:“就在那儿!”
>> 卖这些好书给我的那个好心人已在几个月前去世了,书店老板马克斯先生也已经不在人间。但是,书店还在那儿,你们若恰好路经查令十字街84号,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她良多……
好想去查令十字街看看呀 若是这家老书店还在 那该多好 海莲对书的态度以及对某种人的嘲讽让我老脸一红 买书回家囫囵吞枣读完放置好不再拿出来重新研读 看到别人丢书却摇头说怎么可以这样呢 哎 感觉自己膝盖中了好多枪 说到重读同一本书 我好像只在小学初中干过这种事 那个时候静得下心 同一本书 哪怕是小小的作文书 都能够翻来覆去看好几遍 后来上了高中大学 就再没这样做过了 读过的书大抵都是忘得七七八八 我觉得这样很不OK 要改正
我始终不真正明白人们为什么不买书?这不是全世界最便宜的一样东西吗?一个人类所曾拥有过最聪明最认真最富想象力最伟大的心灵,你不是极可能只用买一件看不上眼衣服的三千台币就可买下他奇迹一生所有吗(以一名作家,一生十本书,一本书三百元计,更何况这么买通常有折扣)?你不是用吃一顿平价午餐的支付,就可得到一个美好的洞窟,以及一个由此连通的完整世界吗?
对于我来说 逛书店泡图书馆参加书展真的是很有意思 高中搞辩论的时候就已经讨论过无数遍的论题“电子书能否取代纸质书” 我一直坚信是不能的 纸质书不会被取代也不能被取代 虽然现在的确很少去捧着一本实体书细细阅读 但我一直很喜欢很喜欢纸质实体书 前些日子一个人去购书中心 逛了一下午 看到一个老爷爷在书架前请店员帮忙取几本置于高处的书 小购书车里满满当当都是书 当时就觉得好羡慕 能够随心所欲买自己想要的书 这也算是我的一个人生目标了 经济独立 足以支持自己买喜欢的书 我会好好赚钱的 买书 真的是很让人感觉开心的事情 最好还有一个漂亮干净的大书架 一间布置舒适的大书房 想想就觉得幸福
我一直相信:把手写的信件装入信封,填了地址、贴上邮票,旷日费时投递的书信具有无可磨灭的魔力——对寄件人、收信者双方皆然。其中的奥义便在于“距离”——或者该说是“等待”——等待对方的信件寄达;也等待自己的信件送达对方手中。这来往之间因延迟所造成的时间差,大抵只有天然酵母的发菌时间之微妙差可比拟。
我真的 超爱寄信收信的感觉 然而身边似乎没什么朋友像我这般“老古董” 也是略略可惜了的 现在大家有什么想说的 都会直接通过电话微信QQ什么的来联系 方便倒是方便 我却觉得实在是少了些许情趣 诚然 遇到想要记住的聊天记录 大可直接截图存档 但那跟纸质信稿相比 实在是差远了 毫无韵味
【有点想看英文原版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30104/227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