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正文

《一半是火焰 一半是海水》读后感_1700字

《一半是火焰 一半是海水》读后感1700字

有一种男人,老了仍是少年。

而王朔,就是这种男人。

初识他,是在讲书作品《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里。恕我孤陋寡闻也恕我不思进取,当时竟会觉得这书名格外非主流。作品中某段用了很富的爵士乐作背景,我忍住不适想着钱都花了干脆继续听下去。直到听到那句“翻开的伤口像小孩的嘴”。

你有没有过这种感觉:你本来不很钟意一本书,却在看到某段或某句时犹如被电击中,那生动的字词让你细细品味,越品越觉有味,继而对该书大生好感?

我想说,我就是被那样的一句话变成了王朔的半个粉丝。如同当年看到张爱玲的那句“薇龙那天穿着一件磁青薄绸旗袍,给他那双绿眼睛一看,她觉得她的手臂像热腾腾的牛奶似的,从青色的壶里倒了出来,管也管不住,整个的自己全泼出来了。”

好的作家总是另辟蹊径,慧眼独具。

我看完《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的时候心头还在诧异,原来这是个短篇!接着点回目录发现整本书是个短篇小说集。要知道短篇比长篇更难写,相当于一般来说电影是精华而电视剧显拖沓。本书以“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为名可见其声誉更响,说是代表作应该也不算过分。

在看本书的这段时间里,我明显感到王朔这人对世俗爱情和婚姻有着很深的洞察力。他笔下的人物名字普通,就如我们的邻居家族里的亲戚,人物形象也很生动,有好的有赖的有好赖都有的,其对话也通俗到令人咋舌,让人以为他写作就是拿个本儿趁着人家夫妻说话的时候在旁抄录语句,再原封不动地搬到书里。但恰恰就是这真实到令人发指的人物,细腻到让人感同身受的心理描写,平常到使人不敢直视的语句,还有那北京方言的逗趣劲儿,让王朔的作品有了一种独特的如旋涡般吸人的魅力。

我觉得王朔是经过事儿的,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

《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里》讲的是辜负别人的人终究会被人辜负,人就是贱得在手时不珍惜失去后才追悔莫及。《痛失我爱》是一个老掉牙的故事:身患绝症后为了不拖累对方便假装自己变心。我喜欢《无人喝彩》里那种夫妻有了小矛小盾就离婚,之后发现自己对对方仍有感情却囿于自尊不再将爱说出口的纠结(故事就是要曲折一点才好看不是吗?)。最后一篇《过把瘾就死》开头就吸引了我:断崖式的描写,环绕在主角身边的某配角在暗夜中跳下十米跳水台,因泳池干涸摔碎在池子里。王朔说捞他犹如在捞“一包鼻涕”。

看这书时我才发现人到了某个年纪就会考虑起某个年纪的事儿。比如以前我们谈糖果,谈芭比娃娃,后来我们谈明星八卦,谈国际新闻,现在我们谈男人女人,谈爱情婚姻。王朔的故事基本就是男男女女,可他写得不若张爱玲那么缥缈,他写的人和事像是你身边的人和事。作为著名作家,他一定有着极其细致的观察力。

我某天上网看到一篇文章说王朔和徐静如的二三事儿。本来不认识徐静如,却在看了茨威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和老徐自己改编的同名电影后知道了她。老王和老徐的牵牵绊绊我无心了解,只是这段小有名气的“婚内出轨”(某网文说)让我思考起了作者和作品的关系。他是否因此阅历才这样勘破爱情和婚姻?这是我想过的,也是我没想出答案的。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投射。从此理论来说作家的经历一定会被写进作品。正如那句“你的气质里藏着你看过的书,走过的路”。我看王朔的照片时觉得他这人很有些洒脱的味道。他写某角色时我想的是那人穿白背心,花裤衩,拖拉板儿,眼虚着嘴里叼根烟,半块身子歪斜半个离了座儿手指按下一枚象棋说声“将”!这不是很多人梦想过的恋人形象吗?我自个儿在心里自娱自乐地想王朔年轻时一定也这样。

毕竟有些男人老了仍是少年啊。

老王的作品曾被多次改编为影视剧,著名的有由《动物凶猛》改编的《阳光灿烂的日子》,但我只看过电影《顽主》。有人说王朔的小说对话多情境性强,适合被改成电影电视剧,后来我一看《顽主》发现说的没错,人物对话基本没变。(顺便提一句张国立在里面的造型十分骚气,那小超短裤哟啧啧啧)

看完这本书后我觉得这书值得推荐,既有逗趣性还讲了很多该听听的道理。

目前已攻克老王的第一本书,下本咱们再见吧!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30104/22728.html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