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正文

《静心·舍得·放下之静心》读后感_1300字

《静心·舍得·放下之静心》读后感1300字

到不了的叫远方,回不了的是家乡。

我们总是不能满足自己的愿望,对于这种不满足,我们冠以各式各样的名称。但佛家告诉你,到头来啊,这些名称都是没意义的。而且,和这些名称联系在一起的感观(尤其是“痛苦”),是虚无的,是可以被排挤到内心之外的。这个时候,我想马上搬起旁边的一块石头砸自己的脚。疼啊!真的虚无吗?

作为世俗人,我确实没有办法摆脱这些,喜怒哀惧、七情六欲。为啥?因为情欲痛快,顺其自然,心绪妙哉。

我还没看过,这本书就叫我看透;
我还没拿起,就本书就叫我放下;
我还没得到,这本书就叫我舍去。

还没开始就已经结束,这不是让我别活了吗?

我想打一颗星。

然后这本书又告诉我,慢一点,别着急下判断,那我权且听了。好生思考了一下,这本书到底对我什么作用?

之所以知道这本书,因为喜欢丰子恺的散文,而弘一法师(李叔同)是丰子恺的启蒙老师。我也看到杨澜在她的书里《世界很大,幸好有你》讲到过弘一法师(江总书记问她)。如果,你要找弘一法师的讲述原文,那这本书不过蜻蜓点水。就好比后人去解读《论语》、《孙子兵法》,一开始给出一句原话,后面跟了一大段啰里八嗦的解释、批注,还有不知道有没有关系的小典故。

作为一个功利的读书人,我发现这本书里还是有点宝贝的。让我打消掉了评一星的冲动。

首先,它讲了几个故事,暂且转移了我的注意力。

比如,水杯要忍受水满自溢的遗憾,好比你因为选择过多,在选择之后反而觉得失落难过。

比如,树叶从才露尖尖幼角,到被铲作一团熊熊燃烧,好比你总要长大、衰老,归根安详。

这些故事,告诉我,内心强大的道路上,我不孤单。

故事到底真假,无从考据。但你会发现他们往往有一个套路:晚辈向长辈求助,长辈完全可以直接给出个答案,却偏要讲个故事。

为什么要讲故事?讲这些非常自然、非常平淡的故事?生命的真谛就在日常生活,人们因活计娑婆,追名逐利忘我。但是这本书没有指责,而是告诉我们,这些俗世、红尘,应该被理解,而不是被批判。

消灾除难离苦得乐,化险释疑该取待舍。

灾、难、险、疑、苦、乐、取、舍,统统源自生活。浮生若梦?没关系,先尘世走一遭,跟着宝玉闹一闹,在考虑什么出世啊、看破红尘咯。世间对物质、对名利、对功德的追求,对获得感、归属感、满足感的尽收,我愿从流,醉心绸缪,为琐事拘囿, 成一老叟。

生命失色于蝇营,而出彩于瞬息。可谓你中我,我中你,相克相依。而世间真理,需亲证真如,别虚妄测度。佛家道博大,行精深,不是因为逆了人性,而是因为迎了人性。

很感激这本书告诉我们,并非每个人都要弃世出家,我们要学会找到真我,对于事情烦恼如何看破。我们失去亲人,所以要将身心世界全体放下,作一超方特达之观,以减轻痛苦。曾经常有爱人相伴长途,即使日夜相对也不忘互相叮嘱;而后他的葬礼庄严肃穆,留妳了无依祜。

经年累月,了解了生离死别为何如,处世常态起和伏,也就慢慢地学会了淡出。一洗绮罗香泽之态,返璞归真,亦图六根清净,亦可怡情遣怀;可以过得更加自在,也可以逸怀浩气,超然尘垢之外。

那么,现在呢?勇敢地体会,佛在心中,和佛一起。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30105/24037.html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