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第3版)》读后感3000字
爱欲横陈的世界里,你有兄弟吗?
——读余华《兄弟》有感
初看这本书有种在看电影的感觉,节奏紧凑,一幅幅一帧帧画面生动且深刻,可边看又觉得这本书应该拍不成电影,光是第一幕始于粪坑的开篇就让人不敢细想,恶心之余又让人很好奇这个故事的发展。
李光头和宋钢两兄弟的感情,几次让我掉眼泪,心想要是现在的演员来演,我心中的李光头和宋钢又是什么样子呢?大概是黄渤和朱一龙的样子吧。
这个故事实在很有趣,一样米养百样人。李光头从小就懂得享受当下,在常年摸爬滚打中学会操纵人性,也从未有信仰,只信自己双手得抢来的就是真实的,正如小时候吃进嘴里的大白兔奶糖才是自己的。阅读的过程看到很多读者赞叹说欣赏李光头的义气、匪气和直接,可当他用这一套去抢夺林红的时候,读者又嫌弃他了,鄙弃他不懂感恩,不知廉耻。我看到李光头时总也想起,那个小时候被李兰抱着晒月光的婴孩和被锁在屋内只能玩蚂蚁的小男孩,何尝有人教导他什么是礼义廉耻,什么是忠孝节义?也有不少网友看作者花了很长的篇幅写性,说是越写越俗,可我觉得甚是有趣,从《活着》到《许三观卖血记》里,作者余华先生写性是含蓄的,是遮掩的,是压抑的,到了《兄弟》里却有了很大的变化,是直白的、露骨的、本以为会私密的部分被晾晒了出来,不少读者觉得后半段行文简直陷入魔幻主义风格,引得不少读者在猜测作者是否疯魔了。有些事儿,多的是人在做,却不给人说,这不是对人性的压抑又是什么呢?他一生大落大起,荒诞不经,引得人见高拜,见低踩,历经人都不像人的年代,又像孩子一样在垃圾堆里翻宝贝乃至发家致富,功成名就后还晚上了拿挖矿灯追求处女膜的梗,最后还要实力上太空,桩桩件件都和年幼时趴门缝边想吃奶糖的幼童无异,李光头就是人们口中说的“会哭讨奶饿不死”的孩子,这个人物也许是最“永葆初心”的代言人。
温润如玉的宋钢,会织毛衣会煮饭的宋钢,会衷心为兄弟的成功心情澎湃的宋钢,他真是个被作者被读者偏爱的角色。懵懵懂懂间就护着弟弟,成长道路的坎坷也从未让他动摇,小时候他也喜欢大白兔奶糖,可他更爱他的弟弟,对母亲临终前的承诺也是铭记在心,午夜梦回也是牢牢不忘,一生人也从未去伤害别人去为自己获利,也许是源自他父亲小时候对他的教养,始终认为活在阳光下的孩子,更容易为他人带去光明。宋钢这个人物对人的启发性真是无比巨大,比如他什么时候跑偏了呢?生活的平庸究竟可以把人性拧巴成什么样子呢?世人眼见的真爱就真的是爱吗?读者前面有多喜欢宋钢这个人物,那么读到后文就会有多诧异,思考的空间也越大。宋钢的一生是守规矩的,本分的,活在条条框框里的,年幼时他为照顾爷爷而活,年少时他为照顾兄弟李光头而活,青年时他为心上人林红而活,中年后更甚,为了林红,怎么样都可以,还去隆了胸。余华先生呢,就一样样将宋钢珍视的东西一件件地从他生命中拿走,年幼失怙,亲人离世,兄弟失和,爱侣在侧却备受孤独,他就是一个老实本分的孩子,听从命运对他的安排,从不反抗,依求在他人身上能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人到中年,疾病缠身,爱人兄弟都离开时,五官皆麻木时,他才为自己而活,做了一个自己觉得心安理得的选择,去吃一笼可以吸的小包子之后卧轨自杀,而他的死还起到唤醒兄弟和爱人良知的作用……怎么可以有角色可以这样受偏爱?一生从不自己做选择,一做选择就一鸣惊人?临退场还斩获一个奥斯卡小金人?宋钢一生最想做的就是回家,这点最触痛我,游子们的痛又能与谁言说?有家人在的地方四海可为家,可叹的是入世之后,人生路渺渺,可以去的地方很多,可以回的地方却很少,宋钢跑不赢时间,也跑不过弄人的命运,他没找到回家的路,只能寄希望于另一个世界再续前缘。
文中宋钢与李光头的兄弟情并非大开大合,不过历史洪流中的两个小人物交错的人生轨迹,但我也着实喜欢这两兄弟的感情,李光头的兄弟情经得住时代的天翻地覆慨而慷,宋钢的兄弟情经得住人世的生离和死别,在动荡的年代相濡以沫,在喧闹的时代心生嫌隙,还好时光如白驹过隙,还好人生总有尽头,在道路尽头也许这两兄弟还有相逢之日。
刘镇的美人林红,那是我脑补了无数女演员都难想象谁可出演的角色。年轻时既要精明算计,又要平庸无情,还要心软痴情,人到中年之后还要演得了欲望觉醒,又要能寡廉鲜耻,还得扛得住被万千读者唾弃的压力谈“爱过”,在经历人生磨砺之后步入老年还要被弃若敝履地扛起红灯区老鸨的大旗。我实在无法想象,有哪位女演员戏路可以宽广到去演绎好如此“精分”的角色,而又能不被观众唾骂。阅读的过程看到很多读者唾弃林红,骂她短视,骂她势利,恨她的出现分裂了两兄弟的情谊,她就好比电影《霸王别姬》里的菊仙,成就了李光头的混不吝也有出头天,圆满了宋钢的悲剧型人物的英雄路,而她自己担下了所有脏水骂名去推进了整个故事的进展,成为了两兄弟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女人。什么样的女子可以去承受这些?在两位主角功成名就之后,在读者明白皮囊不过表象繁花之后,她还得一个转身演绎成最初就毫无信仰的浅薄女子投身红灯区事业,这是一收招立马深藏功与名啊。林红这个角色被赋予太多中国女性的传统期待值与普世价值观,要贤惠持家,要传宗接代,要知书达理,要善解人意,要风景万种……看到这个角色其实蛮心疼,会在反思中国传统女性难道都要是变形金刚吗?又有什么样的女性可以去泯灭自己的天性而演绎好世人心中的千千万万个哈姆雷特?
总有读者说作者余华心狠,不敢看他写的故事,皆因他朴实无华的文字背后实在是辛辣,美好的东西总也撕碎来给人看,让人哭得死去活来。可是不得不说余华先生很会讲故事,长篇短篇,篇篇都把读者抓得牢牢的,他也事事关心,看到的、关心的、在乎的,他皆会说,40年经历两个年代的特色,历史的伤他轻轻抚着,提醒着人们时时警惕不可重蹈覆辙,当下的荒诞他看着,也都悄悄跃然纸上。各类选美盛行,重色不重德,男性角度的审美让原本多元化的美感日渐单一,对女性的物化和标签化也让人痛心,这世间的男男女女谁说不是彼此的轮回,男性对女性审美的单一化犹如枷锁和噩梦,女性物化对男性又何尝不是惩罚和报应?毕竟谁家孩子不是娘生的?
余华先生也很敏锐,2005年出版的《兄弟》中就提到一个小人物周游,心有远大抱负,眼高手低,又耽于玩乐,最后沦为白天吹牛晚上看韩剧的小屁民,还有人赞浪子回头金不换。再比照看看现在的人,貌似人人心中都有远大前程,可又都放不下手中的手机,迷醉于吃鸡王者抖音,臣服于追剧综艺流量。
有读者说《兄弟》前后文断层太大,人物塑造不够连贯,这也许是因为作者本身也生活在当代,走过那个谜一样的60、70年代,来到了这光怪陆离的00年代,猜想不是作者塑造的人物变化太奇幻,而是这个年代本身就魔怔了,如果写作的年限跨度再大一点,指不定翻开书本会飞出什么幺蛾子。
对于80、90、00而言,兄弟情那是奢侈品,1978年随着独生子女政策的颁布,有那么一群人不再能体验到有兄弟姐妹在侧的感受,伴随而去的是换位思考、替人设想的能力,取而代之的是自我为中心和偏执固我,更有甚者甚至失去了倾听的能力。共情力,本是极容易习得的本能,这一代人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和努力才能获得。看着新闻上兄弟阋墙各家老父老母无人奉养;访谈节目里重男轻女引出的各种纠纷;电视剧里盛行的婆媳妯娌三姑六婆勾心斗角;我只记得《兄弟》里宋钢的绝笔信里最后一句话是:“李光头,你以前对我说过:就是天翻地覆慨而慷了,我们还是兄弟;现在我要对你说:就是生离死别了,我们还是兄弟。”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30105/240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