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900字
因为辜鸿铭的大名看了此书,看完却觉得遗憾。说实在,这书虽然言辞逻辑十分出色,但是思想内容的确平凡了些,旁征博引地证明中国人是如何地温良友爱,心智和理智如何和谐完美,言之凿凿这种真正的中国人精神可以代替宗教,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争端。而在柏杨鲁迅笔下称为愚昧与奴性的,也是这种精神。
辜鸿铭身上有着典型的留学生的特点,说是学贯中西,然而于西于中都处于一个尴尬的位置。于西方的知识,他虽然精通多门外语,但对于西方人的思想文化却一直持着居高临下的态度,故也更像一个对西方社会运作方式的观察者和批判者,因此未能对西方人之所长作出公允的评判。而对于中国的儒学孔孟,他是学习的透彻些,却失了批判的精神,无论其中精华糟粕,照盘全收,坚决维护。这样他一生最大的成就是翻译四书,向西方推广“中国人的精神”,也是可以理解的了。而那个时代的中国却不需要有谁再来教诲忠孝君子之道,需要的是变革,需要西方的理性的哲思,需要一个代替封建体制的新出路。而他却担忧中国新式文人“会成为一种无法忍受的、危险的破坏”。
想来也是讽刺,那些晚清的洋务派,像曾国藩,李鸿章,没有留学的经历,也不会外语,却比他这个在西方生活数年的人,更能懂得如何与西方人打交道,在各种与外交谈判上与西方列强据理力争。而相比之下,辜鸿铭留下多是些趣闻轶事,大多是他怎么在与外国人的争辩中,凭口舌之利占上风,如何用一些似是而非的理论,论证中华民族的优越性,封建习惯的正确性,批评西方人如何笨拙短视,不会与中国人打交道。
想必他也明白大势所趋,他也有文人的反骨和革命精神,但他在海外长期漂泊的求学生活中,那个远隔重洋的故乡,在他心中愈发完美的中国人的精神,早就是他的精神支柱了,习惯性的贬西捧中几乎成了一种痼疾。
于是他的学术思想无论是当时乱世之中,还是纵观历史上下,都只能处于一个边缘化的位置,于今日论他,也多是以“怪杰”相称。
读罢此书,对于辜鸿铭这个人,只是感到可惜,也许是生不逢时,也许他终究是要逆着时流做个异人。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30105/242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