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中华史:汉武的帝国》读后感900字
《汉武的帝国》整本书应该是抓住了大汉帝国建立、遵儒、集权和隐患四条主线,反映汉武帝的成败得失。主线很清晰,故事很动人,每条脉络都发散出代表性的人物、跌宕的故事、精粹的历史文化,以及对史料的缜密分析,把易中天老师眼里的大汉帝国画轴一一呈现。
这本书让我印象最深之处,一是推恩令,二是垄断仕途,三是储备官。
推恩令,让封建彻底湮灭,皇权归一,断掉了地方向中央发难的祸根,彻底完成由邦国向帝国的华丽转身。难能可贵的是,汉武帝分而治之的手法要比景帝爸爸要高明,一个是“削”一个是“恩”,目的一样,说法一个是正面的一个是反面的,办法一个是立竿见影的一个是细火慢炖的。显然是授之以恩更让人接受、更多人支持,也显然是细火慢炖更让人不痛不痒、不知不觉。汉武帝要是没有这一出,帝国何以建立,皇权何以巩固,人心何以归一,说不准历史又会被哪个诸侯王给改写了。
书中提到,垄断仕途是公孙弘的好主意。官员是帝国的中枢神经,中枢神经都是姓儒的,到了神经末端当然姓儒了,意识形态终归儒家。公孙弘也是高人,把住了帝国官员输入的命门,太学让一批接受过儒家高等教育的士族有了翻身的机会,贵族政府得以向士族政府转变,大批的年轻人看到了拜官授爵的希望。有希望,就有动力,有希望,就愿听指挥。汉武帝正是用这一大批中流砥柱铸造成帝国的职业官僚队伍。有了君为臣纲的儒家思想牵绊,群臣何以反君。
储备官的制度,不得不说是极富远见的,哪怕是现在的企业管理者都该学习借鉴。最让年轻人恐惧的是什么?没有希望。如果没有了希望,人将会失去一切行动的动力。书中“郎官”可谓是大汉年轻知识分子的希望田野,太学生可以通过“郎”到地方锻炼,地方官可以通过“郎”到中央任职。郎侍君侧,汉武大帝自然能亲自考量谁亲谁疏、谁实谁虚、谁勤谁惰、谁可治国谁能办事,选人用人便能有了更准确的依据。这么一个中转站承载了多少年轻人的梦想,同时又为帝国储备锻炼了多少新生力量。
汉武的帝国确实是中华民族足以撼动世界的伟大历史时期。易中天老师在《两汉两罗马》中提到凯撒是扑克牌中的方块K,在《南朝·北朝》中提到查理大帝是红桃K,如果让我制作一副中国扑克牌,我会把汉武帝列为黑桃K。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30105/242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