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兵法》读后感7500字
总想再补一下现代史,趁着刚读完这本书的机会捋一下。
整理了下毛泽东的少年经历,并简单根据本书资料及相关史料整理下毛泽东从出生到建国的大事件,勾勒下毛泽东从领导秋收起义到上井冈山,再到五次反围剿,再到长征,再到东征抗日,最终到新中国成立的一些历史,将这些事情用时间轴串起来,加深下理解和印象,后续有时间再慢慢完善。
开始。
1893年12月26日毛泽东出生于湘潭韶山冲的一个农民家庭。
1902年-1906年读4年多私塾,期间学习四书五经,《春秋传》、《左传》等,尤其喜爱读《水浒传》、《三国志》、《西游记》《精忠传》《隋唐嘉话》等书
1907-1909年三年停学在家,白天与家里长工一起劳动,晚上帮父亲记账。
1909-1910年,继续读了一年多私塾,主要学习《汉书》、《纲鉴易知录》。
1910年秋,16岁的毛泽东第一次离开韶山冲到了湘乡县城,在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求学,离别之时,写了一首豪气冲天的“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赠别父亲。在东山小学学习了自然科学和新的西方学科,以梁启超为榜样。
1911年,考上了湘乡驻省中学,来到了长沙。10月底弃学参加革命军,半年后1912年春退伍继续求学。
1913年,考入湖南省第四师范学校,次年并入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在第一师范学校进行了长达五年半的学习。在校期间遇到了对他有着重要影响的老师杨昌济。
1918年毕业前夕,与蔡和森等组织新民学会。
1920年,在湖南创建共产主义组织。
1921年7月23日-31日,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毛泽东受邀出席,任中共湘区委员会书记,领导工人运动。
1923年,出席中共“三大”,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参加中央领导工作。
1924年国共合作后,在一大、二大上当选候补中央执行委员,在广州任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
1926年,任中共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书记
1927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国共合作破裂。
由此到了本书的第一章,已经参加了中共中央领导工作的毛泽东在汉口会议上发表了“枪杆子里出政权”的思想,由于的迫害,加之受《水浒传》逼上梁山的影响,有了“上山扎寨”的想法,这也是毛泽东兵法的第一步。
此后,根据“八七会议”决议,进行湘鄂赣粤四省的秋收暴动,毛泽东以中央特派员的身份前往长沙领导秋收起义。秋收起义受挫后到达永新县三湾村,进行了“三湾改编”(支部建在连上、党指挥枪、成立士兵委员会)此后进行战略退却,退守井冈山,并在上山前提出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1928年,朱毛在井冈山顺利会师。毛泽东一生只在会师当天象征性佩枪一天,此后从未碰过枪。朱毛会师后,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成立,下辖3个师(第10、11、12师)9个团。
1930年,蒋介石在结束中原大战后,发动10万杂牌军,采取“并进长追,分进合击”战略,发动了对中央苏区的第一次大规模围剿。
1930年6月,红三,红四,红十二军整编为红军第一路军,也称中央红军。
1930年,在”集中兵力歼敌一路”的作战方阵的指导下,毛泽东率领井冈山的红一、红四方面军粉碎了蒋介石对井冈山根据地的第一次和第二次围剿,开始了“从战争中学习战争”的军事历程。
后来在井冈山上打了两个败仗,一个是主张让湘南起义(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军余部800人从粤北转至湘南的宜章县,武装起义占领宜章)撤退到井冈山的农军(此时已经有8000余人)返回湘南,被敌军击溃。
毛泽东在井冈山时期,提出了“四面游击”的兵法理论,并提出”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十六字诀”游击战争基本原则,成为井冈山根据地斗争的总方针,体现了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在防御时又包括了战略退却和战略进攻的两个阶段。
十六字诀的游击战争原则,指导了井冈山根据地的工农红军成功地突破了蒋介石的三次围剿。后续几十年来的中国人民所形成的一整套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都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和完善的。
1931年的第三次反围剿,采用“围魏救赵”的攻式防御战略:以一部分红军坚守井冈山,坚持内线防御,红军主力部队则出击到敌军后部,去外线寻找机会歼灭敌人。在大柏地利用有利地形,在大道东西山坡分别埋伏一路兵马,并利用林彪迂回到外山口作为一支奇兵,利用特务营和独立营去主动引诱敌人进入布好的口袋阵,通过此种战术取得了大柏地之战的胜利。
1930年,蒋介石发动第一次围剿,毛泽东使用“诱敌深入”的战略后发制人,打的赢就打,打不赢就跑,面对强敌,主动实行战略退却,退却到根据地的中心区东固、龙冈、黄陂。
如此一来敌军为追击我军,需要长驱直入,疲于奔命,我军则可以逸待劳,伺机反攻。同时分析敌人军情,等待有利战机,在“初战必胜”的理念下,不打先到的用兵谨慎的谭道源部,而先打敌人的弱点张辉瓒,在龙冈同样使用口袋阵全歼了张辉瓒的一个师两个旅,后又乘胜追击,歼灭谭道源的一个旅,取得了第一次反围剿的胜利。
制胜敌人的法则是:战略上以一当十,战术上以十当一。
第一次围剿失败后,蒋介石改变了“长驱直入,分进合击”的策略,改用了“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紧缩包围”的战略,于1931年2月发动了第二次围剿。毛泽东继续采用诱敌深入,将敌人引入根据地后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战略。并主张先攻打敌军最弱的东边的富田王金钰部,打下富田后由西向东横扫,提出“伤人十指不如断其一指”思想,灵活运用游击战、运动战、歼灭战成功地打败了第二次围剿。
第二次围剿失败的一个月后(1931年6月),蒋介石又发起了第三次围剿,这次围剿采用了其嫡系部队,并由蒋亲自挂帅,担任围剿军总司令。面对十倍于己的强敌,毛泽东此时仍然采用诱敌深入的战法,“主动穿插,疲劳敌人,避敌主力,打其虚弱”的“磨盘战术”,使敌人深入根据地东奔西跑,“肥的拖瘦,瘦的拖死”,使敌军的绝对优势变成相对优势,我军的绝对劣势变成相对劣势,甚至局部优于敌方,然后以局部优势兵力各个突破逐个歼灭,以小胜积大胜,以空间换时间。取得了第三次反围剿战争的胜利。
1932年,由于毛泽东的“农村包围城市”思想与党中央的“以武汉为中心进攻中心城市”的思想不一致,在党中央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国际上,一切进步的、革命的、代表广大中下层利益的个人、组织、思想称之为 左。一切保守的、孤立的、代表大资产阶级和大金融家的称之为 右。加引号为贬义)、“城市中心论”错误路线的影响下,毛泽东被解除了兵权。
1932年6月,蒋介石发起了第四次围剿,采取逐次转移重点,实行各个击破的战略。这次反围剿战斗由朱德总指挥,采用机动灵活的战术打了一个漂亮的歼灭战,取得了反围剿战争的胜利。也是历次反围剿战争中战果最大的一次战争,连蒋介石都哀叹“此次挫折,凄惨异常,实有生以来最大之隐痛”。关于这次战争的胜利,作者归功于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刻意抹杀朱德的总指挥功劳实为不妥。
1933年10月,蒋介石惘顾日军大举侵略华北,置民族危亡于不顾,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发动100万大军,对井冈山根据地实施了最大规模的一次围剿。
此时王明的“左”倾教条主义思想已占统治地位,拒不接受毛泽东游击战及游击性的运动战战略,采用阵地战的正规战争代替人民战争,以弱碰强,使红军完全陷于被动地位,节节失利,伤亡惨重。苦战一年也没能打破围剿,1934年10月,只得放弃江西中央根据地,被迫长征。
10月10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率第1、3、5、8、9军团共8.6万余人,从江西省瑞金、古城出发,开始战略转移,准备同湘西地区的红2、红6军团会合。
此时蒋介石已经在沿途布下了四道封锁线。10月21日晚,红军在江西的信丰、安远等地,迅速占领王母渡等地,突破了第一道封锁线,11月8日在湖南汝城突破了第二道封锁线,11月15日在湖南良口、宜章突破了第三道封锁线直奔湘江,在红军通过第三道封锁线的时候,蒋介石已由不知道红军去往何方,判明了红军渡过湘江西进湘西,同红二红五军会合的计划。部署嫡系及地方军共40多万兵力在湘江东岸严阵以待。经过了9天9夜的浴血奋战,突破了湘江的第四道封锁线,但是却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从江西出发的8.6万余人,过了湘江之后只剩下3万多人。
湘江之战和红四路军全军覆没,以及皖南事变,并称军史三大悲剧,第九军团几乎全军覆没,第五军团半残,第一三军团也被重创。
12月11日,在红军主力到达并占领湘黔边界的通道县,中央军委召开了一次紧急扩大会议,史称“通道会议”,在会议上毛泽东力阻博古、李明的北上与湘西红二红四军会合的计划,因为此时蒋介石已经在去往湘西的沿途布满了天罗地网,企图将红军一网打尽,毛泽东认为唯一能去的地方是西进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建议被会议采纳,中央红军在通道县没有北进湘西,而是西进贵州,完全出乎蒋介石的意料,这一行动使蒋部署在湘西的几十万大军派不上用场。也是长征途中转败为胜的起点。
这就是生死攸关的“通道转兵”。
西进贵州之后,一路作战顺利,12月14日,红一军团击败了贵州军阀王家烈的两个团,占领了贵州东南部的一座繁华的城市黎平,在黎平召开了中央政治局紧急会议,继续讨论红军何去何从的问题。
黎平会议通过了毛泽东放弃北上、往西攻占贵州第二大城市遵义,以遵义为中心建立根据地、适当时候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总结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经验教训。
1935年元旦,在红一军团政委聂荣臻红九军团政委罗炳辉的带领下,取得了乌江战役的胜利,并乘胜出击,于1月7日攻克遵义。
1月15-17日,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史称“遵义会议”。该会议总结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纠正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军事上的错误(主要体现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以及坚持北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会议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成立了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中央三人军事指挥小组,负责指挥全军的军事行动)。
1935年1月19日,遵义会议后撤出遵义,向北沿大娄山向赤水进发,准备经四川南部渡过长江,与红四军在川西北建立根据地。但是在向赤水进发的时候,主力部队在土城战役中由于对敌情把握不够正确(情报以为土城只有敌人四个团六千多人,其实是六个团一万多人)以及低估了川军的战斗力(情报以为是不堪一击的黔军,其实是川军),加之川军援兵及时到位,土城一战,红军伤亡3000多人,许多著名将领也负伤,损失惨重,毛泽东遵义会议后重掌军权的第一战即宣告失败,着实可惜。毛泽东在看到战局不利时,果断撤出战场,西渡赤水,这就是“一渡赤水”。
一渡赤水之后,到达云南扎西镇,在扎西总结了土城战役的经验教训,并对剩余部队进行整编。由于此时蒋介石已经判断红军北渡长江的计划,调集军队在川南长江各渡口严阵以待,并派滇军逼近扎西。
为了避敌锋芒,毛泽东决定率军东渡赤水,回师东向,再次攻打贵州遵义的军阀王家烈。在彭德怀的率领下,攻下了遵义的屏障娄山关,再次打下了遵义。这就是“二渡赤水”
娄山关之战是红军长征以来,经历湘江惨败之后、毛泽东重掌军权之后,打的第一个大胜仗。毛泽东抑制不住情感,写了首《忆秦娥.娄山关》。“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即出自于此诗。
3月15日,红军正想攻打仁怀市鲁班场时,由于敌军3个师集结完成,主动撤出战斗,次日改由在茅台渡口西渡赤水。这就”三渡赤水”
三渡赤水之后,毛泽东立即停止向前,只是派一个团继续北上,到达四川古蔺县,造成红军主力继续北渡长江的假象。当蒋介石信以为真调动部队西征时,毛泽东令主力东渡赤水,调头南下,跳出了包围圈。这就是“四渡赤水”
毛泽东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将滇军引出云南,然后经云南北上,创造渡江的条件(计划由云南的金沙江渡江)。
当南下的部队到达贵州中部,抵达乌江准备渡江时,毛泽东命令立即停止渡江,制造要北上湖南的假象迷惑敌人,并在老木孔大败滇军。此后,主力南渡乌江,并造成要攻打贵阳的假象,成功调度了滇军主力奔向贵州贵阳回援,为进入云南争取了宝贵的时间。要从贵州西南进入云南,需要跨过北盘江,当地的守军居然不做阻拦,将渡口拱手相让,并且居然还送了些船只给红军。。。手动滑稽。
由于滇军主力都被调虎离山到贵阳援防去了,红军到达云南如入无人之境。
接下来需要为在云南的金沙江渡过长江创造条件。
此时毛泽东的策略仍然是调虎离山之计,通过佯攻昆明调动金沙江渡口守军,敌人中计,从金沙江守军调动三个团的兵力援防昆明,此时红军迅速抢占了金沙江渡口,并通过意外缴获的一张云南全境详图,详细部署了渡江战役。
利用7条船只九天九夜全军三万多人在皎平渡口渡过了金沙江。
在渡过金沙江后,到了川南的会理召开了政治局会议,会议主要批评了林彪怀疑毛泽东作战思想及反对机动作战的错误,并通过了毛泽东穿过彝民区,渡过大渡河,同张国焘领导的红四军会合,并转入川西建立根据地的方针。
蒋介石此时已经反应过来了,知道了红军北上过大渡河的想法,据守天险,以逸待劳,安排了10万兵马坐等与红军进行大渡河会战。
刘伯承通过与彝民首领小叶丹歃血为盟拜为兄弟的方式获取了彝民的信任,红军得以顺利通过彝民区,到达安顺场。
由于安顺场有重兵把手,为了为渡河创造条件,毛泽东使用声东击西的策略,派奇兵在富林发生战事,放松安顺场守军警惕,让守军以为红军要在富林渡河。在敌人放松警惕的时候迅速攻下安顺场渡口,夺得了安顺渡口唯一一条船,加上后来找到的两条总共三条船。
由于三条船运兵渡江太慢,架浮桥又来不及,一番权衡之后决定北上340里路抢夺大渡河上唯一一座铁锁桥-泸定桥。
在经过一场激烈的恶战之后夺下了泸定桥,红军主力得以全部渡过大渡河。
渡过大渡河后,翻越冰天雪地的夹金山到达懋功,在这里,毛泽东经历了“一生中最黑暗的时刻”。在红军会师后下一步战略意图上,毛泽东与张国焘产生了巨大的分歧。毛泽东主张继续向北,在陕甘宁边区建立根据地,张国焘主张向川西北,经阿坝集中主力向青海及新疆打。后举行的两河口会议通过了毛泽东关于两军集中主力北进,在运动战中消灭敌人,先取甘肃南部,以创造陕甘根据地。
但张国焘不服,向中央要权力,周恩来为顾全大局,主动辞总政治委员职务,让位于张国焘,但是张不满足,继续要权。7月毛泽东率领部队到达毛儿盖,在沙窝村庄张又节外生枝要求召开政治局会议,解决路线问题。会上毛与张又进行了一次激烈的唇枪舌剑。由于张的拖延,延误战机,使得蒋介石在毛儿盖北上途中布下三道封锁线。毛泽东率领部队在未设防的草地艰难过关。
由于难以调和的分歧,毛泽东不辞而别,仅率红一军团和中央机关组成的中央纵队北上。张国焘则率领余部南下。
1935年10月5日张国焘竟然自立门户成立第二中央。
10月15日,毛泽东率领的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与陕北红军会师,结束了耗时一年多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1936年由于张南下建立根据地计划失败,张同意率领四方面军和二方面军一起北上,10月在甘肃会宁完成了与红一方面军的会师。红军三大主力终于完成了大会师。
1938年4月,张借祭祀黄陵之际,投奔了,成为的特务,走向了一条不归路。
回头说着腊子口战役,腊子口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的下辖的迭部县,是藏族地区通往汉族地区的重要通道。不到30米的小峡谷,两边都是峭壁,湍急的腊子河从下而过,上面只有一座木桥,红军要经过此峡谷北上。蒋介石已经在这里布下了严密的封锁线,企图借此天险将红军封锁在峡谷南端。此时红军左有敌军卓尼杨土司的上万骑兵,右边有胡宗南的主力,后面有川军追踪。必须立刻突破腊子口,否则有被合围的危险。
红军通过正面强攻加攀上悬崖峭壁迂回包剿的战法,经过两天的激战击溃腊子口守军,攻克腊子口天险,得以打通北上的通道。
通过腊子口后到达岷山,攻下岷江山脚下的哈达铺镇,在占领邮局的时候获得了一些的报纸,毛泽东从报纸上得知陕西北部还有刘志丹的红军第十五军团,于是决定北上陕北。
过了腊子口到了长征途中最后一座主峰-六盘山,登高望远,毛泽东写了《清平乐.六盘》,“不到长城非好汉”“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即出自此诗。
蒋介石在得知毛泽东率领的红军与陕北的红军会师后,调集了5个师进行围剿。红一方面军利用直罗镇有利地形,取得了消灭东北军一个师加一个团的歼灭战的胜利。
1936年初,毛泽东决定东渡黄河,发表《东征宣言》进行东征抗日。
东征军渡过黄河后在汾河地区击溃山西军阀阎锡山的七个师,歼敌一万三千余人。
由于蒋介石调集的30万援军马上杀来,为避免国共内战自相残杀,令日本帝国主义称快,决定回师西渡黄河回到陕北避其锋芒。
回师陕北后毛泽东又开始部署西征,10月攻克甘肃会宁,在会宁完成了红一,红二,红四三大主力的大会师。为时两年的长征,为时十年的内战结束,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战争。
1937年7月7日,日本发起卢沟桥事变,全面侵华开始,抗日战争正式爆发。
毛泽东制定了游击战与运动战相结合的抗战军事策略。
8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向全国下达了抗日总动员。
8月18日,蒋介石同意将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
9月25日,八路军在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平型关附近,为配合第二战区友军作战,阻挡日军攻势,由115师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指挥,发挥近战和山地战特长,首次集中较大兵力对日军发动了一次伏击战,取得了八路军出师后的首战大捷。
1938年初,毛泽东开始全面研究军事理论,5月,发表了《论持久战》、《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这两部书与1936年写的《中国革命的战略问题》并称“军事老三篇”
1940年8月至1941年1月,八路军发动了以破坏华北日军占领的交通线及矿山的破袭作战,动员了105个团,在华北地区两千多公里的战线上,对日军发起了大规模攻击,使日军的交通线瘫痪,有力配合了国军正面战场的作战。
1945年8月15日,日军投降,为期八年的抗战结束。结束之后,国共之间的矛盾不断升级,一边假意和谈一边积极抢地盘,准备发动战争。
经过43天的谈判,1945年10月10日,国共签署了《国民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协定在关于共产党政权及军队合法性问题上,国共双方未能达成共识。
不久,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第二次国共合作破裂。国共全面斗争爆发。
在后续经过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大战役后,军节节败退,1949年,人民渡过长江,占领南京总统府,当局被迫离开南京逃往台湾。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北京成立。
本书在解放战争三大战役胜利后就戛然而止了,连渡江战役都未写,不知为何结束的如此仓促,既是兵法,后续抗美援朝战争也可浓墨重笔做一番描述。
大体说来,这本书还是值得一读。与张鹭写的同名的《毛泽东兵法》相比,条理更为清晰,并且以时间为顺序进行描述,不会显得那么杂乱无章。
本书的一大缺点就是几乎每个章节都援引《孙子兵法》之类的,一本毛泽东兵法写下来,一本孙子兵法基本上也援引完了,有点生硬,没必要每章都对某个战略战术甚至战役都提炼个孙子兵法出来。毛泽东用兵之出神入化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不需要作者那么多的吹捧和大肆渲染。
本书做的好的一点就是把毛泽东写的一些著名的诗词也按照时间顺序与历史事件镶嵌起来,着实不错。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30105/242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