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葬礼》读后感1200字
的葬礼,刚开始我以为是对玉至死不渝的守护,主题在突出匠人精神和文革时期玉的磨难。直到新月临死前的篇章开始,我才渐渐对这本书这个书名有了更深一层次的感触和思考。
仅仅对人物而言,我觉得韩子奇面对玉,确实有匠人精神,他可以无所畏惧的守护自己内心追寻的东西。但是对于感情,面对爱情与亲情加之教规的约束,他变成一个懦弱的人,他本意也许想体现自己的责任感,可恰恰是他的懦弱,让他变成了一个最不负责的人,否则,他的子女也许不会有如此悲剧的人生。
梁君璧是个没有文化的人,她兢兢业业守着这个家,又在无意的毁了这个家。她怀着对信仰形式上的忠诚,并没有在灵魂上得到救赎。
新月和楚雁潮的爱超越了信仰的隔阂,宗教的隔阂,他们的爱是伟大而忠贞的,却终究因为信仰的不同得不到的认可,放大了说可以拓展下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对民族发展融合的影响吧。
梁冰玉这个角色,我个人觉得最不好拿捏。她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同时也是一个,她和韩子奇的爱情能冲破一切信仰和道德伦理的牢笼而结合,我读不懂是她思想过于前卫,觉得爱高于一切,还是我这个深受中国道德伦理观念的人有点难以理解。何况她的幸福建立在姐姐的痛苦之上,她的爱热烈又不顾一切,以至于伤害了他人而毫无一点愧疚之心,她的爱像一团火,温暖了自己却灼伤了亲人。另一方面她勇敢无畏追寻自己的心,当她看到懦弱的韩子奇让她失望时,她毅然选择放弃和离去,除了对女儿新月的爱和愧疚,她是那样的决绝,敢爱敢恨,又让我有点钦佩。
上升到对这本书阅读后的理解和思考,看到排在首页一篇不错的书评,写到了我想表达的,也写到了一些我没想到的,于是不再自述,特摘录如下:
当信仰无法改变人的灵魂的时候,就只能停留在表面的仪式上,而永远无法达到塑造人的性格和美德的作用,那样的信仰是肤浅的,经不起考验的,对周围的人和社会带来的影响几乎都是负面的。
人类如果过分地留恋现世的世界,忘记自己最后的归宿,从而忽视信仰的基本功修,最终的结果就是自己的生活彻底走向世俗化。当走到生命尽头的时候,死亡带给这些人的只有恐惧和担忧,这是小说的主人公韩子奇留给我们的警钟。
爱可以消融宗教信仰、国家矛盾、政治立场等存在的偏见与狭隘,回归到人性的,触动心灵深处的柔软。 从这个角度来看,韩新月和楚雁潮的爱,是多么伟大而纯洁,楚能于新月坟前拉奏小提琴,一个姑娘,,一个汉族汉子,无神论者,他们看似被家庭,被宗教信仰分割,可是即使天人相隔,他们依旧爱的深沉。因为他们的爱超越了一切宗教礼俗,超越了信仰,只因为:足够爱。
放眼全书,我用隐隐感觉到霍达在表达动人的爱情后面,在思考,在中国发展处境的问题;在思考,与中国其他民族融合与中国传统文化冲突的问题;在思考,信仰内部改革与适应社会发展问题;在思考,回在中国的历史与未来的问题。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30105/243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