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小小的火》读后感1700字
伍绮诗她的两本书我都看过,一本叫做《无声告白》,一本是最近刚在国内出版的《小小小小的火》,前一本我看的具体时间已经记不清了,不过当时对我的冲击还是蛮大的,因为书里面讲述的很多事情让我有蛮多想法的,如父母与孩子的关系,种族之间的问题等等,而后一本是我昨晚熬夜看完的,因为精彩,就一口气看完了,看到两点多钟。
在我看来,两本书有一点相似性,又有一点区别。相似性表现在父母有没有权利决定自己孩子的生活,而差异则表现在前者讲述的是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后者讲述的是生活方式的选择哪一种是好的。
谈到父母与孩子,我脑海中立即就浮现了两个事物,一个是龙应台写的文字,她在一本书里是这样写的:孩子,我让你读书不是因为读书可以让你过上更好的生活,而是让你可以有机会、有权利选择自己的人生;另一个是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书中父亲让女儿是摔跤,是因为这是他父亲观念中女孩子改变自己命运的唯一道路,否则,她就只能早早嫁人。
父母与孩子之间是什么关系了?这是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孩子是父母的附属嘛?这个问题可能很多人都不认可,但是我们却常常以“我是为你好”替自己的孩子做出选择,而不管这个选择是不是他所喜欢的,而且还为其带上很多的理由——“我是为你好。”“你现在怪我是你不懂事,以后你会明白的。”
但是,父母是否具有支配我们生活的权利了?从普世价值中的平等来看,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不过这种平等是否涉及到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平等了?还是说这种平等有自己的基础或者说立足点,比如独立生活?因为当你依靠其他人的供给才能生存时,你在某种程度上先天的低人一等,而这种感觉不论是你自己,还是给你提供供给的人都会有自己的感觉。前者来自“寄人篱下”的“自卑”,后者来自“是我养活了你”的这种心理的“高傲”。
我觉得父母对孩子并没有支配权。因为你孩子是一个人,她先是她自己,然后才是你的子女。虽然是你赋予了她生命,但是在人格上,你们两个是平等的。我觉得父母与孩子最好的关系是在其独立之前,抚养其长大,在他做任何决定的时候,和他说清楚各个选择的利弊,然后让其自己选择。如果说之前说的事情是我对伍绮诗上一本书《无声告白》的看法,那么接下来就是《小小小小的火》这本书的看法了。
我之前在看《哲学十五讲》第一讲的时候,书中讲到了一个特别有趣的事情,那就是为什么二十世纪那么人想要自由,但是到了二十一世纪,人们对自由的渴望不再那么迫切了?书中给出的答案是:选择自由是有代价的,而很多人付不起这个代价。
同样,我觉得生活方式的选择也是有代价的,只是看你能不能付的起这个代价。米娅选择了精神生活的丰富、满足——自由,全身心投入到艺术当中,但是她也得为这种选择承担所带来的代价——颠沛流离的生活,狭小简陋的房屋,每天几个月的辛勤工作。
她当然知道这种选择的后果,也愿意承担,不然如果她向现实妥协,她肯定也可以名利双收,但是她拒绝了,因为如果她妥协了,那也就不是她了。
这有点像我最喜爱的作家毛姆的知名代表作---《月亮和六便士》中的主人公,为了内心的渴望,抛家弃子,奔向自己的梦想,不在乎世俗的眼光,只为了满足自己。
这是极其有勇气的选择,也是我们非常渴望或者钦佩的,因为我们很多人都做不出这样的选择,因为我们承担不起这个代价。
对于书中米娅的生活方式和另一个显著的区别方理查德森太太的生活方式,我并不觉得它们之间有某种高低之分,因为在我看来,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其生活方式的选择也是你自己做出的,那么这种选择背后的代价也是需要你自己承担的。因为这是你自己做出的选择。
我比较喜欢选择这个词或者说这个动作代表的含义。因为它是一种抉择,代表着一种自由。虽然在选择的时候,你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但是最后的选择是你自己做出来的,那么之后你就不要后悔,因为这是你自己做出的选择,你就得承担这个代价。
我相信我们很多人在某个时候都会后悔之前的某个选择,我也是一样。在某些人生的重要关头,你的某一个选择就可能导致区别很大的结果,即使事后弥补,其代价也是极其昂贵的。
让我们慎重对待每一个选择,不管是小事,还是大事。
以上。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30105/243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