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沈从文小说全集)》读后感2000字
看《边城》是因为蹭了中国近现代文学鉴赏的苏懿老师的晚修,我不知以前是因为什么原因一直没有冲动看边城,只记得对边城的印象是乡村爱情的模样,这让进了腐坑的我更难下手。
只到听到苏苏老师说,边城所写是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桃花源。喔?桃花源吗?那个“星斗其文,赤子其人”笔下的桃花源?在黑暗的三十年代里憧憬的桃花源?由着对这种干净纯粹的东西的喜欢,将边城加入了书架,那是前天晚上。
昨天,红黄蓝虐童猥亵孩童事件被爆出,微博上哗然一片,但这“哗然”也是不易的。不管是对事件本身的恶劣程度,还是对爆出后频遭删博撤热搜的一贯做法,满满的负能量。三四岁的孩子声音颤抖的叙说,官方媒体的避重言轻,还有网友的一片不平指责控诉与愤怒……思及先前种种,这个时代会好吗?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悲哀。想起苏懿老师说,在三十年代,批判现实的文学有很多,但沈老先生却写出了淳朴善良的边城人。哪怕周围的环境再复杂黑暗,也还是会有这样一个地方,那儿的人纯粹,那儿的水清澈,那儿的歌干净……那是一个如桃花源的地方。它传统,但它又不失青春;它纯粹,但它又有着人情味儿。
他们既并不想明白这个民族真正的爱憎与哀乐,便无法说明这个作品的得失,——这本书不是为他们而写的。
沈老先生在序里提到了“这个民族真正的爱憎与哀乐”,那是什么?一个民族的爱,一个民族的憎,一个民族的哀,一个民族的乐。对这本书,我大概是没读懂的。一个黑暗的环境不算是民族的哀,只能称的上是民族的憎,对一个人,爱憎分明总是好的,真正无可救药的哀大概是世上的人心除了恶劣到极致,便是绝望到极致,看不到光明与未来。那“乐”呢?花天酒地不是乐,醉生梦死不是乐。一个民族,国泰民安八方来朝诚然是乐,但乱世之中,断壁残垣之下,仍心怀希望的人未免就不是乐!
所以,还是想说,这个时代会好的,因为还有那么多看得到黑暗面的人,还有那么多愤怒的人,还有那么多不肯放弃的人,网络的力量可大可小,可能会被闭嘴,但有那么多人总会看到总会有所行动。
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揣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
鲁迅先生的心情仿佛可以理解了,我倒是没有这么去猜测过国人,只是这次的事情刷新了我对坏人的认知。单总跟我说,首先要去认识恶,而不是一味地恶,不懂恶的善只是伪善而已。坏和恶还是不一样的。单总说,我不是个好人。不是好人又怎么样,偶尔坏一坏其实也没什么,吃喝嫖赌,只是停留在坏的地步,而且心中还有一杆秤,真的没什么,我还是要死乞白咧的贴到单总麾下。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故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故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面前的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
这段对翠翠的描写,真的是动心极了。天真活泼又不失机警,昨晚把这段贴到朋友圈又删掉了不知道是出于什么心理,这是一个十三岁的小女孩,豆蔻年华吧,在我意识到豆蔻十三的时候我早就十七八了!我始终觉得孩童是一个国家的底线,期侮不得,更玷污不得,就该这样感受着人世间所有的美好自由自在的长大,唱着歌,撑着船,听着故事,这样的童年虽没多少人会有,但总不至于是那样子的。
平时看书,景物描写我都是能忽视的忽视,可是边城的景却总想让我在脑海里绘出来,渡口,白河,白塔,长篙,祖父,翠翠,歌声……一个让人移不开眼球的世界和一群人。尤其是刚开始的写法,由景及人,以河开始,像极了桃花源。翠翠与祖父,当真桃花源里怡然自乐的黄发垂髫。
我们走不进桃花源,也走不进边城,但任何时候,有一群这样的人,就是值得庆幸的!
我所写到的世界,即或在他们全然是一个陌生的世界,然而他们的宽容,他们向一本书去求取安慰与知识的热忱,却一定使他们能够把这本书很从容读下去的。
我们有聪明、正直、勇敢、耐劳的年青人,就够了。
再贴一个很暖的祖孙间的对话,很喜欢
“爷爷,谁是第一个做这个小管子的人?” “一定是个最快乐的人作的,因为他分给人的也是许多快乐;可又像是个最不快乐的人作的,因为他同时也可以引起人不快乐!” “爷爷,你不快乐了吗?生我的气了吗?” “我不生你的气。你在我身边,我很快乐。” “我万一跑了呢?” “你不会离开爷爷的。” “万一有这种事,爷爷你怎么样?” “万一有这种事。我就驾了这只渡船去找你。”
关了微博,打开边城,真的一心向往。
月白风清好过河。 醉时携手同归去,
桃花源不会真实存在,但却会长留在每一个向往美好的人的心中。
只是希望,书生们的希望不会变成石沉大海的傻等。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30106/251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