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正文

《故事新编》读后感_700字

《故事新编》读后感700字

1922-1927年这一时段的三篇故事《补天》、《奔月》和《铸剑》中,作品不仅深深渗透着是时鲁迅孤独以致绝望的生存情绪,更从中显示出荒诞以致虚无的油滑姿态。

1934-1935年间的五篇,“油滑”生存态度的书写占据了主导地位。


《故事新编》所特异的“油滑”风格是鲁迅晚年生存状态的艺术体现。从现代小说的“呐喊”、“彷徨”和散文诗的“绝望”书写,无论从外(朝向现实人生)和向内(朝向内心),他都走到了生存道说的尽头,终于只有向历史寻找题材了。

但鲁迅并不会沉溺于历史,撰写“言必有据”的“教授小说”,而意在寻索历史人物的当今意义,将历史事件置诸现代场景中来考察,其描写只能是“古今杂糅”的。

在创作心态上,鲁迅原本执着于现代希望的追寻,但绝望之余,他只有孤独,这种极致的孤独虽最初体现在“羿”“黑衣人”的悲剧形象上,但至思想想转变后,这样的描写在他也失去了意义。虽然他一度想尝试去颂扬中国式的脊梁——大禹、墨子之类人物,但作为一个深刻的艺术家,他自己都会觉得这样的形象单薄无力,只能了结于篇末的幽默,鲁迅最后的生存状态只能是“虚无”,他曾在《朝花夕拾·小引》中表述为“离奇”,与“芜杂”,这样,鲁迅在“古今杂糅”的《故事新编》中,只能取“油滑”的创作姿态,极度客观冷静地嘲讽一切,古今人物概莫能外。虽然他对自己从“认真”陷入“油滑”的创作极为不满,但也只能如此。

在写于生命最后时际的三篇小说中,“油滑”的风格达到了自如、圆熟的境地。因此,《故事新编》既被称为鲁迅创造的一种新文体,也在某种意义上具有思想转变后的“试验性”和“不成熟性”,是鲁迅最终思想极度矛盾的生存无着落的产物。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30106/25225.html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