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词史》读后感1700字
断断续续5个月,稀稀拉拉75个小时,第一次在微信读书上这么读完一本书。一来是因为书厚,内容多。二来是由于自己有阅读洁癖,特别是读这种文史哲大信息量的书,遇到读不懂的诗词、接不上的历史,一定会去查很多资料,一来二去的,时间自然都搭上了,每天吃不了几页。这种日读几行的星星点点,周过数页的淅淅沥沥被熬成了五个月读史鉴词的一种滂滂沱沱,亦如北宋历史一样浩浩荡荡。
词,归根结底是一种音乐文学,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而音乐文学,归根结底是对社会历史一种最直抒胸臆的慨叹与颂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毛诗序》)。当“词”还没有被确定为“宋词”的时候,它其实就已经存在了,比如以“曲子”为称生长在唐诗的时代。它的存在形式被寄托在其众多的“芳名”上:乐府、曲子词、长短句、诗余等等。无论是朝堂还是民间,彼时的文人骚客和黎民百姓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参与到这部恢宏词史的绘制中。
文字的突破和文学的发展与社会进程如影随形。五代十国是词的重要发展时期,响当当的人物也是不少,韦庄,温庭筠,冯延巳,南唐二主等等,他们为宋词发展开拓了新领域,做出过重要贡献。五代十国的大分裂时期印证了“国家不幸诗家幸”。分裂终究会走向统一。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篡后周,建新政,赵家王朝的创立,结束了五代十国长达五十多年割据纷争的局面,中国历史进入北宋。北宋前期社会财富的积累与政治局面的稳定为宋词的兴盛打好了物质基础。物质基础稳固了,上层建筑才能绽放出众多未知的可能。北宋词坛前期由晏欧的小令,柳永的慢词谱写着伤春悲秋,风花雪月的基调,中后期靠东坡词风和大晟词人撑起家国天下的情怀。所谓“伶工之词变士大夫之词”。词风的改变多半是因为心境的改变,而心境的改变一定是经历的改变,个人经历又一定受制于社会客观大环境。从单一的花间派、婉约派行进至豪放派以及诸体皆备百花齐放,这些词人自带标签儿、自带起范儿的曲调样式的改变,就是社会不断向前推进的佐证。
梅尧臣说过“人实嗣其世,一衰复一荣”(《冬至感怀》)。人生轮回,世世代代,新生者接替往生者,日薄西山寿终正寝被扶摇直上欣欣向荣所继承。人世如此周而往复,历史同样循环轮回。同为亡国之君,当南唐后主李煜的“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破阵子》)变成宋徽宗赵佶的“玉京曾忆昔繁华,万历帝王家”(《眼儿媚》),历史被复制,悲剧又重演,我的起点踏着你的终点,他的起点又将踩着我的终点。山河的年岁不过是时间的轮盘,前朝现世的光阴与光阴之间不过是差着360的维度,弹指间。一部北宋词史又何尝不是一部北宋历史。
每个作者的每部作品在历史的长河中都有自己的地理定位与时间标定,没有大红大紫的作者即使会输在名气上,也不会输在成就上。本书中呈现了很多非著名词人的名篇佳作,也列举了不少著名作者的非著名作品,这种纵向+横向的通盘点列向族谱一样,把活生生的人物及作品打开在你面前,让人心生敬畏。
这本书所列诗词想必是因参考史书版本不同,与我们所熟知的名篇佳句在某些用字上存在差异,希望读者对任何一种版本都不要全盘否定或一概而论,多查多看,多知晓不同版本的不同之处,不争对错,全当是丰富自己的见识。
这本书不是一本鉴赏辞典,也不做诗词的具体解析。如果你是抱着作者把词掰开了揉碎了喂给你让你吃的目的来看待此书,那真是对此书错误的打开方式。如果你想闲来无事读几句诗词用来消遣,那也不适合你。这本书从历史的社会学角度来梳理北宋词的发育环境和发展历程,全面而系统,很像教材,文史哲领域里的专业学生或者重度读者应该对这本书是惺惺相惜的态度,读后大有裨益。
中国历朝历代,我本身也是很喜欢两宋时期的,所以读起北宋词史自然也是津津有味。喜欢宋朝,因为英才辈出,这些人为文学和艺术贡献了巨大的精神财富,而英才辈出也一定是由于(某些)君王开明,社会开放,纳旧吐新,所以宋朝历史本身也很有魅力,从中可以领会很多人世兴衰的道理。
读罢北宋词史,我决定找找跟北宋历史相关的书啃啃。毕竟,了解历史才能走近作者的创作环境,理解其词体词风词品,对解词也是一种反哺。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30106/252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