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知道人是什么》读后感2300字
这本书是在出差的路上听完的,也被文中诸多趣事逗乐,整个阅读过程都是笑容满满的,这种经历在读余华的小说是极其少见的,一般作者都是不骗我点眼泪绝不罢休。在飞机上,又对有些模糊的前半部分进行了重新阅读,并整理了笔记,很开心自己可以这么认真的对待自己立的写书评这个flag,如文中所述,读一本书最重要的是兴趣。做一件事也是,兴趣+认真+坚持,是一种满足。言归正传,开始读书笔记,从三个观做了小总结:
一.生活观:(去繁从简,真实质朴,高品质,幽默诙谐)
1. 怎样成为一个好读者呢?第一,要去读伟大的作品,不要去读平庸的作品。长期读伟大作品的人,趣味和修养就会很高,写作的时候自然会用很高的标准要求自己;第二,所有的作品都存在缺点,读的人应该多关心优点,因为别人的缺点和你无关,别人的优点会帮助你提高自己—对的,高标准要求自己往往也会以高标准要求生活,这样也许会给自己和别人带去很多的压力,但不可否认这是更高的挑战,高要求推动的一切的进步。
2. 在回忆刚开始写作投稿的时候,我父亲听到“啪嗒”一声响亮的声响,就会对我说又有退稿了,有时候一堆轻薄的信飘进来,我父亲会说,这回有点希望了...知道后来《十八岁出门远行》被关注后,有了约稿信,我把几封信摊开来给父亲展示,父亲问我什么意思?我说,我出名了,这里不用刻意的渲染,就可以感受到父子之间深厚的感情,从而会心一笑,质朴的生活,真实的所在。
3. 其中一个语文老师人不错,他有时候给我一根烟抽,我也会给他一根烟抽。他是自己花钱买的烟,我是从家里偷了父亲的烟。我父亲抽烟不多,一天只抽三四根,买烟是一条一条的买,为了防止我和哥哥偷偷抽他的烟,每抽完一根烟会仔细数数烟盒里还剩多少根,但他从来不数一条里还剩几盒,所以我从来不在烟盒里偷,每次我都在拆开的一条里偷一盒。这个小趣事真的让我笑出了声,孩子气的小聪明,自带的幽默感。
二.价值观:(时间-真理-自由)
这里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从西游记引到现在的尼泊尔蓝毗尼,西天取经的终点站,释迦牟尼佛的诞生地,佛教的主要圣地之一,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真理,他一直在那里,佛-人性。
1. 从小说开端处:在暴行施虐之时,人性的光芒总会脱颖而出,虽然有时看上去是微弱的,实质无比强大。这就是人是什么吧,本质上人都是有保护弱者的冲动,就如该段小故事案例所述,一个无名的波兰农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将一个犹太人一直藏身在自己的地库里直至战争结束,在危机时刻,也可以说在弱者面前,人很容易选择了善良,或者是本性控制了他,另外还有专门说明他父亲作为医者对非洲苦难人民的同情与热爱,以及那强烈的救助同类的责任感,我想这里表达的是一种善,人性光辉之所在。
2. 一个好的读者应该怀着空白之心去阅读,一个好的作者应该怀着空白之心去写作;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叶兆言对此有很好的解释,他说你要先读过十年书,才能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这个读了十年的书就是经验,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顿悟就是非经验的突然闪现。然后又引用莫言对《十八岁出门远行》评论种梦的无意义无逻辑无序性加深观点,我的理解是余华想表达的是自由的力量,文化大革命的经历是给他内心打造了牢固的枷锁,也使他写作中受到限制,不过他也是幸运的,摆脱了桎梏并得到了自由。
3. 经验于我们的局限,先是局限了我们的思维,然后局限了我们的行为—放空自己。
三.世界观:(开放的文化-交互的科学)
1.今天,寻找和发扬各自民族传统中的特别性格尤为重要和紧迫,而且这样的特别性格应该是开放和互相交流的。中国是一个很多事务混杂在一起的国家,高尚的和粗俗的东西往往在同一个事务里—时代不分好与坏,我们成长的时代不同,性格不同,但每个时代都有他的独特性,我们应该在这个便捷,快速的信息化时代,不断的优化自己,DNA的优化从来都是一个漫长的历程,未来不可估,未来在未来,未来亦在现在。
2.为什么不少当时争议很大的文学作品后来能成为经典,一代代流传下去?这是因为离开了他所处时代的是是非非,到了后来的读者和批评家那里,重要的是作品表达了什么,至于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不重要了,和作者同时代的人都不在了,是非也好,恩怨也好,也都不在了。
3.这么多年来,总是有人喋喋不休地强调时代的差异,文化的差异和个人生活经历的差异,如何会在翻译的过程里伤害文学作品原作的精神。我认为文学之所以长盛不衰,就是得益于差异的存在。译文会在一些地方输给原作,也会在另一些地方赢了原作,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是永远不会完成的。语言是文化传播的障碍,但这也使得另外一种语言下的生活因为这堵墙而想的更加陌生富有魅力,从而彼此吸引,美丽共存,真理永存。
余华的身上有很强的时代感,所以十分被这种时代的沉重感吸引,艺术与苦难并存。这本书另外还带有部分教科类性质,以作者的人生经历为血肉,写作的过程:广读好书--技能的锤炼—时间的沉淀—言传身教。文中引用各种文学经典,各种有深度的观点,有趣的故事,让人读起来酣畅淋漓,然后也升起一种羞愧,为自己的粗糙。高质量的书,需要读很多遍,并且需要了解写作时的文化年代背景,作者背景,地理等一系列的材料,才可以明白一本书,然后再按时间序仔细对比作者的作品,感受对方的成长和写作的变化,才是明白一个人。
下一步准备收藏余华的所有书籍,并把第一篇长篇《在细雨中呼喊》和被语文课本收录的《十八岁出门远行》读完,呵呵,余华说鲁迅对他的影响很深,但是童年一直被鲁迅先生的背诵全文所折磨,我看,余华现在也要开始“祸害”下代花朵们了,他终是通过不同的路成为了他。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30106/252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