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1400字
当初看这本小说,是因为听说了刘震云的大名;其实也不是因为听说了刘震云,而是因为被这本书的名字所吸引;其实也不是因为被这本书的名字吸引,而是因为这本书被许多读者喻为“中国的百年孤独”;其实也不是因为这本书被喻为“中国的百年孤独”,而是因为书荒的时候在榜单看到这本书就开始阅读了。
这本书说是《一句顶一万句》,还不如说是四代人的故事;说是四代人的故事,还不如说是农村生活纪实;说是农村生活纪实,还不如说是出离和寻回的故事;说是出离和寻回的故事,还不如说是随着自己生活而走的故事;说是随着自己的生活而走,还不如说两个词追寻和领悟。
如果读过这本书,会发现书中会有许多类似的句子,绕来绕去,繁繁复复。对于笔者而言,这是一本真实的虚构小说。书中基于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的时代背景,将农民这个群体的生活细节展现在我们眼前。农民成为了主要的书写群体,卖醋的,教书的,杀猪的,剃头的,喊丧的等等。而且书中的人物称呼也挺有意思,在百家姓前面加一个老字来区别开来。比如老杨,老孙,老马,老孔等等基本不重复。另外是书中农民的行为比较真实,如会为了敲鼓的声音而大打出手,为了贪小便宜才送儿子上学,为一个小忙而视对方为人生挚友。
读了这本书,有许多体会,选两个来交流。首先是书中出现较多比的“人要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和到哪里去”,这句话是传教士老詹说的。从宗教来说,这句话对于教来说应该没有太多问题,因为他们是上帝造来的,生来有罪,所以减少罪行上天堂就是他们的归宿。他们或多或少带有信仰和目的活着。而在盛行世间轮回的佛教和无神论的中国人来说就傻眼啦,大家死后就是一碗孟婆汤的事情,去哪里还重要吗?可是,所谓的“从哪来到哪去”最基本的两个点就是认清自我和找对方向。在书中,杨白顺喜欢喊丧,却学了剃头,杀猪,种菜等,被动又随意地改变着人生,没有坚守的东西,试想想,在一条路上,没有基本的出发点,一直绕来绕去,又怎么会有结果呢?
还有一点讲的是孤独。书中的人看似不孤独,有家人,朋友甚至情人,但还是孤独的,因为是心灵上的孤独,这就意味着家人会互相不理解有矛盾,朋友会随时结束友情。而这种孤独在书中表现为话多与话少、有话和无话、都少话但心中有话和心中无话,这些区别反映了两人的性格,而这种性格不同常常引发对事情的不同看法,然后就是各种矛盾的产生,随后就是孤独感的加强。何为孤独,就是书中杨白顺换了几个名字后生活一切正常,无人牵挂。造成这种孤独的原因非常让人啼笑皆非,比如因为父亲在抓阄上的偏心而让孩子产生仇父心理,一句酒后言语丢失了十几年的好朋友。所以,这种孤独能够避免吗?在笔者看来,是完全可以的。其实两个字就能解决,那就是交流。从言语和心灵上的交流,能让孤独感减少。因为交流本身就是人与人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互动,在这种互动中会有两种结果。一种是一人被另一方说服,被同化,所以他们的交流都会没有问题了,而这种情况比较少发生。还有一种是两人互相争吵、学习对方,这种结果会让人更加包容或者提出一些较为中和的措施,而这会减少孤独感。这对我们有意义吗?绝对有,因为在电子化时代里,人与人交流时间减少并且逐渐减少内在的交流,这是应该警醒的。
这本书还有很多很好的的地方,细节和情节也比较有趣,可以一读。如果觉得笔者写得不好,千万不要觉得书本不好~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30106/252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