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传》读后感1000字
没想到此传记没经过金庸老前辈同意就面世了,金老虽不喜,但并不妨碍我们通过这本书来了解一个真实的金庸和他身处的动荡的年代中那些我们不知道的事。
读完此书,可以说颠覆了我们以往对金庸的认知,你以为他只是一位香港人,而实际上他是土生土长的浙江海宁人,你以为他只是一位武侠小说家,而实际上办报纸才是他的主业,写武侠小说只是为了增加《明报》的销量,而且在当时社评才是他的主写,武侠小说只每天构思一两个小时就开写,完全顺带的。却不想最后让我们知道他记住他的却是顺带的武侠小说。
金庸少年时的求学之路不易,最初的梦想是当外交官,希望从政。却不想阴差阳错进入了文人可以议政的《大公报》,而后又被调派到远离故土的香港,在艰难困苦中创办了《明报》,从而开启了《明报》的金庸时代,也是《明报》最辉煌的时代和中国国情最动荡的时代,“逃亡潮”、“核裤论”、“文化大革命”,金庸关于远不止这些问题的社论以他超高的政治敏感度和独到的眼光深邃的思想,为《明报》赢得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度,同时也引来反对,质疑和指责的声音,包括曾经共事的朋友的责难,他们再报纸上唇枪舌剑,你来我往,风云涌动。立场的不同导致看问题的角度也有差异,昔日的好友今日反目。金庸心里其实也备受煎熬,当时他正在写的《天龙八部》中乔峰在聚贤庄被迫和昔日江湖朋友喝酒断义那章可见他的心路历程。人在江湖,情势所迫,身不由己,那纸上演绎的也是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战争。
然而,孰是孰非,历史自有论断,只是金庸研究历史非常透彻,尤其酷爱汤因比和《资治通鉴》,所以他的社论总是有超前的政治意识,还往往被一一证实,令人咂舌。
金庸在大陆政治最动荡的年月居于香港这个言论相对自由的地方,躲过了文革,可以说是香港成就了金庸,他不止取得了财富和名声,还收获了很铁的友谊。而金庸也在极力支持邓小平的香港回归要坚持长期稳定发展的方针,后来香港回归,金庸参与香港的基本法起草方案,始终抱着回报香港人的初衷,其中遭受质疑,但最终通过了草案,这也算他对香港的一点回报同时还圆了他年轻时的从政之梦吧。
金老一生的复杂和精彩比之他笔下的武侠小说的主人公也不逞多让。而今,他也同他的那些个英雄儿女挥手道别了,英雄已悠然远去,只剩这滚滚东逝水,依然日夜不停地流向这万丈红尘。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30106/253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