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精装版)》读后感1200字
《万历十五年》
读史使人明智。
万历十五年,亦即公元1587年,在西欧历史上为西班牙舰队全部出动征英的前一年;而在中国,这平平淡淡的一年中,发生了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这些事件,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质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
历史的时空中,人物总是主角。然选什么样的人物出来,看得出作者的心思所在。作者选取皇帝、文渊阁大学士、模范官吏代表、战功显赫的武将、文化思想的学者五个主要人物为切入点,从历史、经济、体制、人情、文化各方面分析明代百相。全书七个篇章即是社会横剖面,放置于历史长河,且放眼至世界格局,让人更直观的便于对比同一时期世界历史的发展方向。
而这五位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展示的无不是重重的矛盾与冲突。万历皇帝,明神宗朱翊钧,当他意识到自己与文官集团的矛盾时,便开始厌倦政治消极怠工。经历了张居正辅佐的时代,对张的态度从最初的倚仗,到充分的信任,到质疑,到最终全盘否定。我猜想万历一定是痛苦的,表面上这些是他对张居正的态度,实际上否定的是自己。首辅申时行,作为张居正的门生、接替者,老成练达,洞察阴阳,以和为贵,为相安无事殚精竭虑,但与前任的成就相比,他几乎为白纸一张,无功无过。海瑞,官吏中的道德楷模,克己奉公,推崇复古,却也不免独断专行,作者给予他的定语却是"古怪的模范官僚"。对于武将戚继光英勇善战,改革军事训练,无奈被边缘化,则成了作者笔下"孤独的将领"。另一位文化人哲学家李贽的修饰定语则是"自相冲突的哲学家",作者旨在通过哲学家李贽的行为与思想的矛盾,从而折射出其朝廷与社会中不可解决的弊病。
人物种种冲突与挣扎背后实是陈旧坚实的制度困局。集权的合理途径来自君权天绶,为了巩固这样的合理性,繁复的礼制不仅破不得,而且几乎让形式成为了本质。处理国事的机构是庞大的文官集团,治国理政的终极目标不过是天下太平,财政上的积弊,自上而下的人事体制都让文官不仅解决不了问题,倒成了国家最大的问题。道德替代法律成为高悬的明镜,但人终究是要生存的,人性的私欲不会因为仁义而消失,只是站在了硬币的另一面而已。于是海瑞这种仁义道德的楷模,既不能在大量的土地契约纠纷处理中得到相关利益方的认同,亦不能在同僚中受到待见,清廉和刚正不过是拿不到他错处的理由……文官们更适应潜规则之下的阴阳调和,而这一切迫使这个奉道德为圭皋的庞大文官集团执权的帝国正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
在这个时期,文官集团一者独大,压制武官以及制度的改革,一味坚持以道德治理国家,终于当努尔哈赤的铁蹄踏破大明的城墙,迂腐的文官制度彻底宣告土崩瓦解。
PS: 张居正,书中最特殊的人物,1587年时他已离世5年,因此不把他作为本书中的主角,个人认为张是一个有魄力有能力的人,但并不代表他也是一个有道德的人,人从来都无法是完美的......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30106/255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