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正文

《万历十五年(精装版)》读后感_4500字

《万历十五年(精装版)》读后感4500字

王小波有本书名为《我的阴阳两界》的小说集,虽然我不并不是很理解王小波的精神世界,但是这个书名却适合我现在的想法,于是拿来主义的用上了这个题目。

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应该算是黄仁宇最经典的著作之一,名气也是最盛,我初看此书还是在高中的时候,那时候更喜欢的是黄仁宇另一本《中国大历史》。

正如黄仁宇自己在此书序言中所说,他的历史较为综合,并不完全和其他历史学家一样做大量细节上的分析。

《万历十五年》书如其名,明朝万历十五年是一个并不起眼的年份却在潜移默化中发生着一丝难以察觉的变化。黄仁宇从这个角度出发,慢慢揭开整个明朝甚至是中国的历史。

此书书评几乎随处可见,具体内容与主题也无须赘言,然而令我感兴趣的是书中反复提到的两个字:阴阳。

阴阳是道家思想的核心之一,所谓“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两仪或者两极通常都是指阴阳两极,武当有两仪剑法,道袍上有阴阳鱼。阴阳平衡,阴中有阳,阳中抱阴,所谓和谐是也!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说法,矛盾是对立统一。

扯远了,言归正传。

《万历十五年》分为几个章节,仔细看能够发现这几个章节并不随意区分的,而是有深刻意义在其中。第一章是皇帝,第二到四章是两位首辅,第五章是文官,第六章是武官,第七章是文学家思想家(虽然原文是哲学家,但是我觉得中国那时候还不存在什么所谓的哲学觉醒)。

仔细一看就容易发现这其实是个自上而下的顺序,从最高的皇帝至无官无爵的思想家,历史就在这所有的人之中,这是很具有代表性的几个人物。这就像是在选择古代历史的样本,从中选择了这几位代表,管中窥豹的推开整个历史的面貌。

1、皇帝:你们都不是什么好鸟!凭啥让我做好皇帝?

万历皇帝是明朝比较复杂的皇帝之一。在张居正死之前还是一个比较合格的明君,虽然显露出一点点小小的毛病,但是大致上还是个好同志好皇帝。这得益于张居正和他老妈皇太后的引导监督。可惜在张居正死后,万历皇帝就开始堕落,内心里对张居正的不满也倾巢而出,完全是两副面孔对待自己的老师。

皇帝之所以变脸如此迅速也是因为自己的老师本身也是两面,在皇帝面前教的都是儒家的正统思想或者君王之道,可是自己却是奢华无比,更是党同伐异,几乎是一手遮天。

万历有种“宝宝心里苦”的委屈,自己的老师并不是他教导自己的时候那个样子,这人设的崩塌比薛之谦在粉丝心里的形象崩塌的还快,再加上身边小人的推波助澜,万历开始走向命运的另一面。

万历对张居正的感情是复杂而又谁也无法替代的,爱之深责之切,自然动起手来比较黑且彻底。张居正在死后几乎失去了原本活着时的一切,更是殃及子孙与家族。试想,一个非大奸大恶的文官,却在死后依然追责如此严重。可见万历黑化背后的极端。

皇帝的内心此时几乎是崩溃的,张老师教的一切都是假大空,两面三刀;另一方面他发现其他的大臣也是如此,口口声声君子仁义道德,背地里也是一肚子男娼女盗。

既然以往的一切都是如阴阳一般两面,而另一方面万历发现谨守的帝王之姿也无意义,权力最大的就是自己,不需要听任何人吩咐看任何人脸色。

于是万历皇帝的另一面就横空出世。你告诉我皇帝要听经筵讲习,我偏不去;皇帝要按时上朝,我病了免朝;你告诉我要立嫡亲长子为太子,我更喜欢其他儿子再等等。凡此种种,万历皇帝已非早期勤奋的君主,颇有一股独立意识觉醒年轻人的叛逆风范。

这便是万历皇帝的阴阳两界,我的地盘我做主,明君反转成任性之人。

2、首辅:一手遮天把事办了还是和稀泥?

中国古代政府比较像一个股份制上市公司,皇家拥有100%绝对控股权,是唯一大股东,真正管理这个庞大机构的是政府部门领导班子。最终归根结底CEO是在相权,宰相丞相或者其他名讳的实际管理者。

明朝由于第一代太祖皇帝老朱是个猛人,利用几个案子解决相权,权力集中在皇帝的手里。奈何老朱猛,子孙后代却不给太祖面子,权力不给丞相,就给了宦官,也是压不住棺材板。

从前朝的三杨,到现在的张居正,权力已经比之前的丞相有过之无不及。张居正在万历一朝几乎可以说是一手遮天,搞定了皇帝他妈,联结皇帝的大伴太监,朝廷内外都是自己的亲信。也正因为如此,张居正的改革才能执行。

刚上台的小皇帝万历政事基本由张居正草拟批复,自己写同意然后让掌印太监盖章即可。

张居正在历史上是个比较复杂的人物,虽然偏正面,也浑身污点。他的矛盾之处在于他的确是想培养一个好皇帝,想推动大明朝的发展中兴,怎奈身边都是猪队友。他任用亲信在于他大多数时候还是知人善任,关键是自己的政策能够得到执行。谭纶戚继光潘季驯等等,万历新政的确是可能让万历一朝焕然革新,也实现了部分。

为此张居正强压文官言论,不尊礼法夺情,虽然堵不住万人口,也管不了那么多把事办了。

而另一面,张居正也不是伟光正,私生活也是奢靡浮华,贪腐不可谓不严重,回趟老家排场惊人,戚继光甚至还给他送美女。

另一位首辅申时行则与张居正截然不同,他更符合阴阳之道。

《万历十五年》花了比较大的篇幅讲申时行,可是这个人物却让我觉得倍感无趣,一边斡旋皇帝,一边安抚大臣。最典型的就是万历立太子事件,不敢得罪皇帝也不敢得罪同事们。

这或许是因为他看到张居正的下场,或许他本身就是与张居正不一样的人。他更希望以一种温和的方式解决问题,能够令绝大部份人都满意。他废止了张居正改革的很多政策,比如考成法。申时行的愿望是好的,可惜最终还是得不偿失,这也意味着他更是失败了,虽然他自己在信中说自己还是做了事,实际上聊胜于无,差强人意且然并卵。

张居正与申时行就像是阴阳的两面,每个人又有他自己的阴阳两面,两个首辅,同一个皇帝,明朝就渐行渐远。

3、文官:海瑞真的是一个的好官?一个奇怪且孤独的笔架山!

海瑞大概算是中国古代官员关于清官二字最直接能够想起的官员之一,虽然没有包青天那样的影视剧粉丝,但是也绝不会少。

海瑞是个清官,这个自然是无可置疑,但是海瑞在当时的环境中其实是个很奇怪的人。油盐不进,软硬不吃,在官场能够混到这么高的职位简直算是半个奇迹。

然而,如果仔细去研究这个人,你会发现这不一定是一个我们想象中的那个孤高伟岸的海瑞。比如海瑞断的案件,都是穷人赢富人输,兄弟纠纷弟弟输,父子纠纷父亲赢。这样来看,这个好官也是打折扣的。

究其原因,中国的文官都是在儒家思想的熏陶下治理整个国家,父子君臣,仁义道德,这是整个古代社会的主流思想,或者说某种程度的枷锁,无法挣脱。正如《万历十五年》中所写,儒家的思想连什么是仁都解释不清楚,怎么支撑整个国家的治理机制?

海瑞算是整个文官体系中的一朵奇葩,是无比耀眼的阳面。无论是同朝为官还是万历张居正这样的顶层,对于海瑞都不会重用,留着只是个牌面。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即便是张居正也是并不干净,更何况其他的官员。谁也不愿意看到一位耀眼的同仁在身边衬托我的卑劣。

官员的无奈或许也有很大部分归咎于明朝公务员薪酬体系的不健全,明朝的创建者朱元璋是个穷苦人家出身的娃,老朱对于贪官污吏的恨意几十年都深埋心底。老朱对于贪官的酷刑简直是惨无人道,但是却又不给官员相应的工资。生存都困难,反正都是死,何必纠结怎么死。

武将:戚继光的尴尬

戚继光真的是这么想的吗?

戚继光大概是明朝中后期最为著名的军事家,在抗倭的斗争中逐渐成长的将领。在万历一朝,戚继光曾经也是风光一时无两。同时期抗倭的另一位将领俞大猷则没有戚继光那么幸运。

戚继光和张居正之间的关系让戚继光能够在当时发挥自己的军事才能,这并不光明的行为或许会给一代名将戚继光减分,但是戚继光是个现实的人。明朝的武将和戚继光一样是个尴尬的身份,如果无依无靠,朝中无人则即便是再有才能也是被文官看成一个大老粗。

历朝历代的治理者都是在不需要战争的时候不会想起武官,即便是在边疆的武将都是受文官节制,而文官对于军事的所知甚少,不帮倒忙已经是不错的存在。偏偏都是指手画脚的想当然。

只有于谦孙承宗这样的文官自学成才,文武双修才可以作出正确的战略。

很多人认为戚继光的鸳鸯阵、三才阵是天才一般的阵法,可是却忘了,这个阵法实际上也最能体现戚继光实际的性格。鸳鸯阵三才阵都是小股士兵的作战阵法,武器装备也要求不高,在明初就已经有了神机营,可是戚继光利用却很少。

这是为什么,倭寇进攻用神机营的“要你命三板斧”不是更有效?留待后文再论。

戚继光是个明白人,他知道朝廷根本没有这么强的国力支撑这么大规模的战略,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自己组建军团,自己搭线朝内的张居正。军事自己是个门清,可惜管理军事的却是一堆门外汉。戚继光的尴尬在于此,不得不带着双面的污点。

最后的最后,《万历十五年》或许是整个古代的困境!

黄仁宇挑选了万历十五年这个并不起眼的时间点作为书名,从这个时间点发散开来,对整个明朝的历史进行了梳理。

明朝其实是个比较有个性的朝代,朱元璋是个固执的大家长,他在设计整个明朝顶层结构的时候似乎太过于想当然,也并没有什么远见。老朱并非是因为自己的教育不够,知识或者能力不足,而是对其他人缺乏信任。整个机构看似暂时稳固,可是却忽略了正常的人性,想治贪官却不给高薪,只有惩罚无激励。

这是一个影响深远的设计。

虽然老朱这个猛人不需要臣子们,但是后朝的皇帝们可不是老朱这么猛,对于文官或者宦官还是有一定的依赖性。尤其是文官。而偏偏文官对于国家的治理基本是属于两眼一抹黑,尊祖制,崇儒家。

虽然儒家的思想贯穿了整个中国古代,但是很难有人能够完全清晰的了解所谓儒家的思想到底核心在哪?仁?义?仁义怎么解决财政,怎么搞定北方的蒙古,怎么歼灭南方的倭寇?

张居正心里有答案,他也是这么在做,虽然有所妥协。张居正必须在“正确的时间遇到正确的人”,恰好在新朝当立之时,自己掌握了整个朝代的命脉。“万历新政”企图通过一系列的政治经济改革提升明朝的实力,最深层的原因就是张居正知道明朝现在已经不是当初那个天朝,朝政已经内忧外患。正如上所述,张居正是个复杂的人,但是确实是个能臣干吏。

而这需要举朝之力的配合,文官似海瑞是无法完成的(其他的也差不多),武官戚继光谭纶却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只有靠皇命强制实行。所有人不明白,就连皇帝都是意气用事,只有张居正清楚一切的根本。*这时候其他人的看法,正如吴晓波在《历代经济变革得失》中所说:既然没有什么好的办法,那就回到过去吧。后来的申时行就是这么做的。

然而这么做之后依然解决不了目前的困境。马列主义毛邓思想告诉我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是古代的上层建筑往往却很难根据经济基础迅速反应,反而会束缚整个历史的发展。

所以整个《万历十五年》一书倒是形成了一个闭环的体系,无论是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都可以看出明朝历史的困境。

万历十五年之后,都是下坡路。下坡路虽然昂着头,却崩的更快。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30106/25904.html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