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正文

《癌症楼(诺贝尔文学奖经典)》读后感_1400字

《癌症楼(诺贝尔文学奖经典)》读后感1400字

也许是那个寒冷冬天的印象太深刻吧,我陪着母亲,一次次踩着湿滑的冰雪走到放疗室,在那儿排队、等候、放疗⋯⋯
抹不去的记忆似在这本书里找到了共鸣,同样拥挤不堪的病房,同样来自不同地方不同职业的病友,因为癌症,挤在了一个狭小的天地里。我目睹过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突然离去,也看到美丽的妻子受不了化疗的痛苦请求丈夫给她一死,还有年近七旬的老太太为治病卖光家产又借外债,子女都躲着不愿来医院陪她。
咱们国家的人真得挺可怜,看不起病,吃不起药,得了癌更是无底洞。一个手术少说十几万,普通的抗癌药一粒好几百,而且基本都不是医保药。我记得有一个女病人的丈夫说,几年间他已花去几十万,他是做生意的,都把家里花了个底朝天,这搁普通老百姓,有几个能花得起?也难怪电影巜我不是药神》能引起那么多人的共鸣。
这本书讲述了癌症楼里发生的故事,其医院场景和生活环境与我们有很多相似之处。可叹的是人家是免费医疗,啥阶层的人只要住在医院里,在治疗上是一律平等的。小说虽以鲁萨诺夫开的头,但真正的主人公是"啃骨者"科斯托格洛托夫。“癌症楼也叫做13号楼”。科斯托格洛托夫经过二十几年的军队、劳改营、流放地的生活后,得了癌症,直至奄奄一息才好不容易住进了癌症楼。接受放射治疗后,他的病情渐渐好转。但是下一个疗程的“激素疗法”将使他失去性能力。在多年沉冤蒙难的日子中他已淡忘了女人,但他来到癌症楼治疗的时候,性意识在他身上猛然苏醒,强烈的情欲,本能的欲望,成为生命力的一种标志。在展示他追求精神自由的同时,作者还描写了科斯托格洛托夫及其同室病友的不同命运和经历,他们的性格形成和人格扭曲,如向上爬的官僚鲁萨诺夫、青年地质学家瓦吉姆、女医生薇拉等等。
我是第一次看索尔仁尼琴的作品,好像他本人也患过癌,经过治疗,还活到了90多岁。抛开作者的政治因素。索尔仁尼琴的文学艺术成就还是很高的。在这部作品中,他非常精彩地刻画了七八个身患癌症的患者在面对生死时的不同态度,以及他们分别代表的社会各阶层的价值观与人生观。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科斯托格洛托夫离开医院的那一天,那一天被喻为他创世纪的一天,他沐浴着阳光,享受着自由,看到的一切都是那么新鲜,他就像一个重生的人,他要按照自己的愿望去生活。科斯托格洛托夫身上强烈地表现出对人性的渴望,对自由的向往。然而,当时的苏联社会充斥着检举揭发控告流放改造,好多个人性是扭曲的,靠阴谋控告别人爬上去的官僚鲁萨诺夫,为求自保一再退而求其次的舒卢宾教授,还有被世道抛弃放逐自我的叶夫列姆,他们从来的地方都带来了社会“毒瘤”,连同他们的身体一样,都承受着痛苦的煎熬。
小说中有一个有关"人靠什么而活着"命题的讨论,癌症楼里一帮快死的病人给出了五花八门的答案。焦姆卡说:“首先靠的是空气。其次靠水。再就是靠食物。”普罗什卡说:“靠熟练的技术。”西布加托夫说:“靠故乡。”鲁萨诺夫说:“靠的是思想信仰和社会利益。”叶夫列姆读完小说,公布了小说提供的答案:“凭借爱的力量。”他们质问:“这些玩意儿是谁写的?作者是谁?”叶夫列姆说:“托尔斯泰。”一个临死的人看托尔斯泰的书思考生命的意义无可厚非,就像那个是生还是死的命题,恐怕永远也没有标准答案。不管怎样,面对死亡时,任何人都是惜命的,不管来时的路有多么不一样,但愿每个人都能获得活着时的幸福。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30106/25933.html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