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正文

《了不起的盖茨比》读后感_3000字

《了不起的盖茨比》读后感3000字

读完了《了不起的盖茨比》,与我而言,小说是了不起的,盖茨比却是可怜又可悲的!

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空气里弥漫着欢歌与纵饮的气息。与其说这是一个多情男子的爱情故事,不如说是一个精英男人的坚守情操,这种坚守的情操,是古老的浪漫精神在现代人身上的活灵活现。如果说盖茨比有什么了不起的话,这种情操是他之所以了不起的坚实基础。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和献身精神也超越了世俗的男欢女爱的恩怨。为了重温旧梦,他不惜投身纽约金钱世界的污泥浊水,但是他对财富本身和花天酒地的生活并无兴趣,出淤泥而不染。他的灵魂在受难,但是他无怨无悔,从一而终,“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他把黛熙幻想得太美好,这幻想超越了黛熙,超越了所有事物。他这几年的心血全用来创造这个幻想,不停地为它添砖加瓦,将他遇到的一切美好东西都用来修饰它。再似火的热情,再漂亮的外表,也比不上为情所困的心堆积起来的幻想。最让他入迷的是那声音,那抑扬顿挫、热情奔放的声音,因为它的动听是盖茨比梦想不到的——那声音是一曲不死的歌。

“她的声音充满了金钱,”盖茨比说,的确如此。黛熙的声音确实充满了金钱的味道——她那抑扬顿挫、银铃般叮当悦耳、铙钹般清脆动听的声音蕴含着的,正是这种无穷的魅力……仿佛她是白色宫殿里高高在上的公主,是黄金铸就的女郎……

他用生命谱写了一曲“爵士年代”的哀伤恋歌,当一切真相大白,盖茨比的悲剧人生亦如烟花般,璀璨只是一瞬,幻灭才是永恒。盖茨比的悲剧是“美国梦”破灭的典型代表。一阕华丽的“爵士时代”的挽歌,在菲茨杰拉德笔下,如诗如梦,在美国当代文学史上留下了墨色浓重的印痕。

人物特点:

盖茨比的执着、落寞、虚饰、真实与担当:

倘使人格是许多连续不断的成功行动,那么他身上自有雍容华贵的气派,他对生活的各种前景也敏感得如同一台能够测知万里之外地震的精密仪器。这种敏锐并非那种被冠以“天才气质”美誉的多愁善感,而是一种永不言弃的乐观心态,一种罗曼蒂克的随机应变。

黛茜的无知、贪婪与无情;汤姆·布坎南的、鲁钝、吝啬与毫无责任感:

一切都是因为自私冷漠和思维混乱。汤姆和黛熙是自私冷漠的人,——他们把东西打碎,毁掉别人的生活,然后龟缩到金钱、巨大的冷漠或者随便什么让他们蝇营狗苟地相处的东西里面,让别人来清理他们留下的残局……

乔丹·贝克的傲气与不诚实:

她摆给世人看的那张厌世而骄傲的面孔隐藏着某种东西——就是说谎成性的可耻习惯。

犹太人沃尔夫西姆冷酷的世故:

“我们要明白,讲交情要在人活着的时候讲,人死就没有交情了,我自己的原则是,人死我就什么都不管了。”

芸芸众生的猪狗般的生活状态、随波逐流和无情无义...

飞速致富的工业社会,世态炎凉到了令人毛骨悚然的地步。成百成百地拥来白吃白喝的饮食男女,在盖茨比死后竟没有一个人前来送盖茨比一程;甚至黛茜这样让盖茨比朝思暮想的爱人,也没有送来一句悼词或一束白花!多么凋零、湿冷而又意味深长的送葬场面!

小说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一部小说单独地定义了一个时代。

菲兹杰拉德说“这是美国历史上最会纵乐、最绚烂的时代,关于这个时代将大有可写”,他所大写特写的正是这个时代,并且将它命名为“爵士时代”。爵士时代特有的丰裕、浮华而热闹的情调在文字中呼之欲出。文章中栩栩如生地重现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生活气息和感情节奏,这正是《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了不起之处。

引用文学评论家约翰·张伯伦的话,认为本书作者“有能力用一段文字抓住一个时代的韵味、一个夜晚的芬芳和一首老歌的情调”。就像伊迪丝·华顿的《纯真年代》之于镀金时代,当今的读者要通往对美国爵士时代的认识和感知,《了不起的盖茨比》则是必经之路。

2、本书成为经典的第二个因素就是作者高超、精湛的写作技巧,也是其突出的特色。

文中描写爱情与理想时所表现出的哀伤,像一股细流流淌在字里行间,作品写得格外精致,鞭辟入里,九个章节,结构讲究,逻辑缜密,有伏笔必有照应,有起始必有交代,整个故事和情节都在多一字则多、少一字则少的叙述中展开和设定。

小说运用了象征的手法来揭示人物内心的活动与环境的冷酷。内涵深刻的象征比喻把盖茨比对“美国梦”的追求描绘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

“梅朵·威尔逊在纽约买的狗链、盖茨比家的游泳池、艾克堡医生的眼睛”等等,无不是具有极强互文性的指涉对象。而《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最著名的物品,当然是黛熙家码头上的绿灯——象征着盖茨比追求的梦想。

绿灯在文中共出现了三次,第一盏绿灯象征对梦想的追求,第二盏象征对梦想的实现,第三盏象征对梦想的超越,为整部小说构建了非常完美的对称结构。这种不着痕迹的安排在文学作品中是很罕见的,所以连仅把菲茨杰拉德视为普通作家的同时代评论家也不得不承认“他的形式感也有所完善”。

3、 让《了不起的盖茨比》成为经典作品的,还有一个最后、或许也是最重要的因素,那就是本书是最早对美国梦进行批判的文学作品之一。

被许多美国人引为国民精神的美国梦,是新教伦理和主义相结合的产物,它的核心含义是:任何人在美国,只要足够勤奋,坚持不懈地奋斗,便能拥有更美好的生活。菲兹杰拉德借助小说叙事者尼克对上流社会的自私、冷漠和虚伪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批判,从而对美国梦做出了更进一步的否定。

盖茨比是美国梦的当代化身。但盖茨比的理想不是实现美国梦,因为宽敞的别墅只会反衬出他的空虚,盛大的宴席只会烘托出他的落寞。换言之,物质并不能带来幸福或者快乐,拥有更多钱财的生活并不是更好的生活。他努力跻身上流社会,只是为了找回因贫穷而失去的爱情;这是他的悲剧下场的根源,也是他值得尊敬的原因。

除此之外,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他打破了所谓的“美国梦”,还在于它倡导人们在生活中持有一种道德上的自省。

小说的叙事者尼克始终遵循父亲对自己的告诫:“每当你要批评别人,要记住,世上不是每个人都有你这么好的条件(优势)”,在生活中从不随便评判别人,并且认为“不去评判别人就是对别人怀有无限的希望”。不随便评判别人,是因为事物的表象往往和本质不符,很多事情看起来是一回事,实际上又是一回事。

但尼克的不随便评判别人,并不等于永不评判别人,道德上的自省并不意味着没有道德底线,恰恰相反,这需要坚定的道德立场。正是因为有了坚定的道德立场,尼克才会走到他的大学同学汤姆和远房表妹黛熙的对立面,去跟原本素不相识而且声名狼藉的盖茨比站在一起。这种伦理对诚实和良知的强调,是普世皆同而且永不改变的。

最后,小说虽然写出了“美国梦”幻灭的悲哀,但却也给出了对未来的希望:

“盖茨比信奉的那盏绿灯,是年复一年在我们眼前渐渐消失的极乐未来。我们始终追它不上,但没有关系——明天我们会跑得更快,把手伸得更长……等到某个美好的早晨……于是我们奋力前进,却如同逆水行舟,注定要不停地退回过去。”

文章最后的结尾写出了“人类最后的也是最伟大的梦想”的顽强生命力,作者依然相信,明天会继续向前奔跑,并且跑得更加迅猛,两臂伸展的更长,去拥抱一个总会到来的阳光灿烂的早晨......盖茨比虽九死而不悔的追求就是它最好的印记。

总之,看到最后,意犹未尽,回味无穷,对于强迫症的我来说,这部小说无论是在语言文字,还是逻辑思维方面均可称得上工整与精美,值得反复品读,对于诸多译本来说,李继红的这版译本最佳,五星推荐!

以上有部分内容来自于书中笔记的整理

写于2018.7.13。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30106/25954.html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