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1500字
初次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是两年前,当时略读了两三页晕头转向理不清思路就弃置了,不曾想两年后一口气读完酣畅淋漓,也是一种奇妙的缘分了。作者巧妙的写作手法---设置第一人称直接参与到与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生活的自述,又结合几个代表人物与主人公所到之处发生真实生命体验的他述,藉由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的一生历程所碰撞出的所谓冲突引发一场大讨论。第43章一举道破主人公人物设定的缘由:非艺术热爱与生活桎桍的冲突、非忍受磨难造福全人类的英雄主义、非爱情点燃的艺术火种、非抛弃荣华献身艺术的神圣、非不屈不挠艰苦斗争的奋斗不息,最终一句话总结:他的一部斗争史是他个人的秘密。
我觉得第14章中关于“不计较别人如何看待自己”的阐释是贯穿全文思特里克兰德行径的首次讨论,它将能够自行其是不在乎别人看法的人视为自欺欺人,因为他们真正敢于在世人面前违反常规传统的潜在因素是他们背后代表的是这一阶层这一群体的常规。这给予我看待这个问题的全新立足点同时也激起了我的兴趣点:这个观点这是书中第一人称的陈词亦是作者的想法,也即是说作者视角将“不计较别人如何看待自己”的独立个人(文中就是思特里克兰德)放大为一个群体一个阶层的代表,因此对于他们来说违反常规其实是一种无知的虚张声势并无任何困难可言。我想知道这是文学作品中作者赋予这种人的定义,但是如果放到当下现世的个人身上,一个抛离家庭追逐梦想被大众看作不可理解的人,他是否真的如作者而言是出于一种代表整个阶层整个群体的意识?还是出于作者第43章所解释的那些“非···”式的顺理成章心理呢?做出此种举动的现世个人真的有勇气吗?这种勇气又来源于什么?还是仅仅是自尊心中最厉害的创伤?
另一个我很感兴趣的点是作者关于给人定性的观点。整本书讲述了思特里克兰德自英格兰离家到塔希提离世的一生,作者似乎对于思特里克兰德的心理及人格有着浓厚的兴趣,此点也正是引发读者对主人公行为的诸多理解与思考。可以明显感受到第一人称的自述有着很波澜复杂的心路历程:他由最初描写在喧嚣纷扰的英格兰思特里克兰德一系列行为表现的愤怒生气使我有很强的代入感,辅以社交宴会众人对其行径的指指点点;转为最后描写在人寰隔绝塔希提岛上作者生发的对于思特里克兰德的同情敬畏,辅以岛上本土居民对其行径的理解同情。不难看出,英格兰与塔希提岛两地的居民对于思特里克兰德有着强烈不同的看法,前者甚至给思特里克兰德下了一个恶狠狠地斥责为“奇异的怪物”名号。人们似乎太容易不曾了解就妄加盲目地给人定性,而这是恰恰是大忌,卑鄙与伟大、善良与恶毒、仇恨与热爱可以互补排斥的并排在同一颗心里的,同样地,“那些只希望从人心里寻到高尚情操正常情感或卑劣低贱阴暗狡诈的人是不会理解的”。
关于月亮与六便士最直接的讨论我觉得是阿伯拉罕与思特里克兰德的两人交集。两者有相似点--- “别人爱怎么想就怎么想,我才不在乎呢。做出这件事来的不是我,是我身体里一种远比我自己的意志更强大的力量”。众人眼中的阿伯拉罕是弃一生事业让位他人、娶众人眼中的“丑陋的希腊老婆子”、生众人眼中的“半打长着疙瘩的小崽子”,他被众人讥笑为不聪明、没个性。同样地,思特里克兰德也面临着与阿伯拉罕相似的处境。到底是心灵的宁静还是矛盾对立,而这到底取决于什么?又回归到那个追寻生活意义人生意义的哲学问题上来。关于这个问题思特里克兰德有他的答案,但是这成为他的秘密,他用绘画创作了一个朦胧空虚的神秘幻境,寻找一个具有巨大力量试图脱离躯体的灵魂,最终把他的秘密带进了坟墓。每个人都是一个人生的朝拜者,不论你是不是思特里克兰德,终其一生都会找到自己的答案!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30106/260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