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正文

《东京一年》读后感_3500字

《东京一年》读后感3500字

我们是宇宙的烟火 却不是每个人都灿烂过

我不是天才,所以对天才除了仰慕还有一些逃避,害怕阅读她的作品会刺痛我的平凡,在对比中产生伤害。真正对比起来,除了天赋,她更多的是后天培养,勤奋有余。而我,接触文学、艺术都很晚,到现在都没入门。

这本书是蒋方舟日记,就像在读自己的日记一样。对生活,爱情,未来,对种种的看法,都直戳我的内心,又像把我暴露在聚光灯下,用本没有温度的光灼烧着我,火辣辣的感觉。

她讲歌德逃跑到意大利,她逃跑到东京。2017年我被病痛折磨了半年,我分辨不清是身体上切实存在的病痛令我苦不堪言,还是我心里的最后一道防线被击垮,我也想逃跑。所以2018年年初,我选择到台北交换学习,放逐悲痛的同时也把自己扔在一个完全陌生的城市。有生以来第一次,我度过了一段完全真空的生活,没有目标与意义,每天一睁眼就是一大片需要填充的空白。任何一件事都需要把时间拉得很长远,把浓度稀释,才能填充过完一天,所以我必须认真阅读书中的每一个文字,认真咀嚼每一口食物,认真去看台北的每一条街道,认真地把每一个念想变得绵长。被迫的认真与被迫的隔离,把我从之前一直在被动加速的跑步机上的生活中解救了下来,重新获得了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我在台北的生活仿佛在一种看不见的屏障中,无论是走在拥挤的世林夜市,还是沉醉于唯美的淡水日落。无论是被裹挟在人群中去看花火大会,还是在平溪铁轨上去放一盏天灯,我始终感到人群是幻觉,我在与自己单独交谈,那是很久都没有的独立的感觉。

‘’“眼前苟且”与“诗和远方”是一对虚假的对立。我在东京一年的生活表面看是“诗和远方”,生活在迷人的异域,鸡毛蒜皮消失了,可东京的生活同样存在着无奈的人性、琐碎的沟通、窘迫的算计与虚伪的寒暄。另外,网络的发达让“远方”的概念消失了,我身在异国,却时刻关注着国内的人与事,为我触手而不可及的苦难感到悲伤。正是这些并不美好的细节,才构成了生活的全部。‘’读到这一段,我想为什么我们经历的越多,身边的人越少了呢?上大学之前有没有前辈嘱托过你这样你一句话,为人处世主动热情一点,认识更多的人,他们以后都会成为你的人脉和资源。我大一真的如此做了。主动去加熟悉不熟悉的人的微信,活络着重要不重要场合的气氛,说着圆滑的套话,带着假意的微笑。直到我抵触打开微信,抵触与人除工作以外的额外社交。直到我彻底有了防备。会更加畏怯被别人迁就和等待,更厌倦假意迎合,却又渴望陪伴,害怕自己的我行我素成为相处的芥蒂。独立的后遗症就是太自由以至于忘了彼此忍让和给予的尺度。正如她说的‘任何亲密关系——不仅仅是两性关系,都会演变成一种权力关系。朝夕相处分享情感的两个人势必会分出精神上的强弱,当权力关系逐渐变得清晰,强者无论做什么,都成了对弱者无声的鞭挞和欺凌。’’

那认识很多人真的有用吗?其实有时候人脉无非是肯多花些时间,去听去学去理解别人,也会更明白自己。王小波在青铜时代中写过一段话特别有意思,他说,在我的身边总有一股热乎乎的气氛,像桑拿浴室一样,彷佛每个人都关心着别人,你可千万别当真,因为他们不关心别人就无事可干。在王小波眼里,那些人是在假社交,爱说些场面话,有人误以为所谓的人脉就是拉关系,攀交情,他们以为有了这层关系,以后事情就会变得很容易,但那些仅仅是一个电话,一个微信,他们绝不可能成为支撑我们的力量。当我们花尽心思去经营人脉时,最该付出和投入感情的对象,不是远方的陌生人,而是我们身边一直存在的最亲近的人。学会倾听,学会感受吧。

文学话题跳脱不了三个话题,爱情,战争,死亡。 ‘’聊到了恋爱,我说自己羡慕有人能够明确地判断自己是否喜欢一个人。这样简单的事情对我来说却很困难,因为“喜欢”这件事取决于太多因素:上一段感情受到的伤害、贫穷、孤独感、自卑、文化差异带来突兀的性感……张爱玲《心经》里早熟而贫穷的少女绫卿说:“某种程度上,我是人尽可夫的。”‘’

写专题写不出怎么恋爱,比写一篇论文还难。那天帮君君写一段关于爱与被爱的话,写出来的也是孤独。(我们都是宇宙的行星,在暗处发着或明或暗的光,还有多少没有被找到的你啊,在虚空中迷惘。你是不是同所有人一样,在等待一盏山野里雾灯,点亮你孤妄的青春,等待一个风雨中屋檐,遮蔽你冰冷的归期,你也值得一方乐土和平凡一生。)我怕是不会说爱,彻底麻木了吧。

有研究表明,在一个个人主义猖獗的社会,人们越来越相信自己是这个世界的中心,在这个信念系统的支配下,人们所面临的失败常常会使人变得极度沮丧。这种一般性的抑郁非常普遍,就像心理上的小感冒,在任何时候,大约有四分之一的人处于这种状态。我们可以理解任何伤害带来的悲伤,却不应该容许悲伤转化为孤独感霸占我们的情绪,如果把孤身一人称作孤独,是我们自己没有选择张开双臂去拥抱世界。因为世界不仅仅有人,还有诗词歌赋,清音古调,有天空,有海洋,有一切本可以是我们眼中的美好,却被我们所谓的孤独拒之门外。

真要是有一个难得闲暇的周末,要是你心情还算平静,就可以躺在床上看《儒林外史》读“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去领会吴敬梓笔下读书人在功名利禄前的高风峻节。要是你心里的风景赏的腻了,看诗集《乡愁》读“一条破老的白帆,漏去了清风一半,却引来海鸥两三。”仅三行字足够消磨一下午去看那白帆听那海风。实在心情糟糕透了,何不看《一句顶一万句》读“人生在世,草木一秋。”去听刘震云说人生可以多荒谬自己去感悟人生不过一轮回。关掉手机不让任何人吵你,等看困了就睡个午觉,睡醒了还可以继续读下去。除了书,我们还有自然,即便我在台湾待了一年,去到了宫崎骏的神隐世界九份,雾上桃源清境农场,蜿蜒险峻的清水断崖。但是我没来得及去看阿里山的樱花缤纷,花东纵谷的草长莺飞,绿岛的海底世界。我们奔波在城市中,有什么理由拒绝去田野里嗅悠悠的稻花香气,去宝蓝色的海边追随海豚的足迹,生命的美好本就不单单在我们人类的自娱自乐,而在于同大自然的互动狂欢。

我静下心来就发现,当我怀着想去发现美好的心态,曾经我来到台北不适应的局促感都变成了现在我怀念的东西,比垃圾桶还多的随处可见的便利商店,甚至是彻夜不休的机车声响,还有楼下早餐店阿姨每天早晨都会说的早安。发现这些美好之后,我从来没有像那一刻一样,想彻底退回到曾经熟悉的阳光、睿智的交谈、必要的社交、甜腻的情话中去。毕竟逃避是多么笨拙,成长本身才是生活的意义。

当书中讲到日本的落后,日本的妻子在丈夫生前为了生活费和抚养费不得不维持婚姻,早上和晚上准备饭菜,把马桶擦得一尘不染,死后终于忍受不了和丈夫拥挤在同一个空间,寻求解脱。每个国家 ,社会,家庭都有不同的“旧”。我现在开始害怕任意两个人相识之后的相知甚至更深层次的交往。于我来说,静静的各处一方,彼此界线清晰明了,没有给更多的权限给彼此就不会有更多的雷区。厌恶和嫌弃都是慢慢累积下来的,看一眼就讨厌的人和一见钟情一样难得。历史越久远的国家,就会承载更多的“记忆”,仿佛一块砖瓦上的污渍弥留许久。

最后,《雨男》——年度最爱短篇小说。蒋方舟自己说:“我不会写爱情,只会写两人费劲千辛万苦在一起,却一起目睹爱情的死亡。”

在日本的传说中,雨女,立在雨中,如果有男子向她微笑示意共用一把伞的话,那她就会永远跟着他。此后,男子就会一直生活中潮湿的环境中,难以抵挡这么重的湿气而渐渐死去。

一个看似光鲜,满怀梦想的艺术家一步步沦为普通的家庭妇女,就像雨一样,逐步浸润和改变着土壤结构,寂静无声。文章视角独特,描写了潜藏在人心深处灰暗的心理状态,阴暗处名声与肉体的交易,中日文化之间的差异,以及雨男这个角色对蕊生这个女主角的逐步影响。从文学角度来看,作者对人性的探索有了更深的发展,以及她个人对于绘画艺术也有一定的涉猎。行文明快,不显滞重,只是部分细节缺少更凝练的加工。

女主角将理想碾碎慢慢融入现实的过程,多像每个人挣扎的一生啊。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30106/26040.html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