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正文

《北大逻辑课》读后感_1500字

《北大逻辑课》读后感1500字

读了快五个小时才读完,这本书值得反复读反复理解然后才能好好正确运用,第二次读可以跳过案例只看观点,很实用的书,想懂逻辑学的人一定看看。五分推荐
了解逻辑学就是想让自己说话思考更有逻辑性 更符合“真理”,真理就是永恒不变的唯一正确的道理,就是人们对客观实际与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无论在哲学研究领域还是日常生活中,追寻真理都是一个重要的人生目标。 北大哲学系的陈波教授认为,真理一定是符合逻辑的,但符合逻辑的东西未必是真理。这是最基础的一个点
狭义的逻辑指的是思维的规律。虽然客观规律是不会错的,但人对客观规律的认知可能会出现误差。换句话说,我们认为某种事物符合“逻辑”,可能只是符合自己一厢情愿的主观认识,而非隐藏在客观事物中的真正的逻辑。
真正的逻辑思维离不开三个过程:1概念2判断3论证,提高这三方面的能力能几号逻辑思维能力。
很重要的一个点。世界上不仅只有逻辑思维,还有别的思维,书中多次提到形象思维,形象这一概念,总是和感受、体验关联在一起,也就是哲学中所说的形象思维。另一个与形象思维相对应而存在的哲学概念——逻辑思维,指的是一般性的认识过程,其中更多理性的理解,而不多用感受或体验。
如何进行逻辑推理?应当从论点、论据、论证三个环节着手,找出思维盲点,为这些漏洞打上补丁。判断论点、论据、论证是否符合逻辑的重要手段,就是将其与事实进行对比。
找逻辑漏洞要从头找起,人们在辩论中常常依赖大量论据来质问对手,而其实,更有效的办法是直接指出其在逻辑上的漏洞。只要对方的观点丧失了逻辑性,你的反驳就一举成功了。
为什么人们经常觉得很难与其他人沟通?按照“沟通漏斗理论”,信息在传递过程中会不断衰减。假设一个人心中想的是100%的内容,他表达出来时可能已经漏掉20%的内容。而这仅为本意80%的信息进入他人之耳时,可能只有60%能真正传递到位。因为每个人的知识文化水平与思维方式存在差异,无法把那80%的信息全盘接收。 听到不等于理解,最后可能对方只接受到20%的真实信息。所以与别人出现沟通障碍的时候多想想是否是自己给出了一个“我以为你知道”的大前提。
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发展,依据于知识发展,并与逻辑推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生活中我偶尔会遇到明明觉得对方哪里说的不对 但又无言以对的情况。所以我仔细研究逻辑学,我发现很多那种看起来有道理但像是谬论的观点有可能是诡辩论。诡辩指的是故意把真理解释成错误的观点,或者把错误的观点歪曲成真理。颠倒黑白,混淆是非,就是诡辩者的特征。
这本书算是干货!里面也作用了大量事例去解释一个个观点,一个个概念,不可能说读完这本书,逻辑思维能力有质的飞跃,但看完这本书以后在日常聊天也好与人辩论也好都会有意的遵循有逻辑的思考。也可以有效反驳生活中有的人故意诡辩与人争论。我们学习逻辑学知识,提高逻辑思维能力,主要是为了便于自己在工作学习中更准确地认识事物与运用事物,而不是逞一时的口舌之快。
还有一个我最近读书感悟,不要总想着做那个语欲胜人的人,为了扳倒别人而理论不是为了知识半身辩论。有一天我看到英国哲学家洛克在《教育片论》中的两段话:真正的说理用途和目的在于获得关于事物的正确观念,对事物作出正确判断,区分出真与假,是与非,并依此行动。尤其为了反驳别人而用诡辩论为自己辩论的人,咄咄逼人伶牙俐齿却让人讨厌,这种人可以说是会辩论,但却是很差的沟通者,对人际关系带来的也一定是负效应。有效沟通必须先处理好他人的情绪。没有人喜欢被质疑、被反对、被攻击、被逼着认错。当然还有想让思维更有逻辑,必定要读更多的书,懂得更多的知识,不断扩展自己的认知边界。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30106/26093.html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