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正文

《中国哲学史大纲》读后感_4000字

《中国哲学史大纲》读后感4000字

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

胡适先生的文章,一贯浅显易懂。把深奥的道理说浅显,这是很大的本事。

作者给哲学做了一个定义:“凡研究人生切要的问题,从根本上着想,要寻一个根本的解决,这种学问,叫作哲学。”因为人生切要的问题很多,所以哲学分为六大类别:

一、天地万物怎样来的。(宇宙论)

二、知识、思想的范围、作用及方法。(名学及知识论)

三、人生在世应该如何行为。(人生哲学,旧称“伦理学”)

四、怎样才可使人有知识,能思想,行善去恶呢。(教育哲学)

五、社会国家应该如何组织,如何管理。(政治哲学)

六、人生究竟有何归宿。(宗教哲学)

从作者的这个分别来看,中国本土的哲学,是有残缺的,残缺主要是在第一和第六两项。

我们首先是欠缺相对具有基本系统的宇宙论哲学。其实《易经》和后来的道家学派都涉及到了一些宇宙论,前者是金木水火土的五行说法,大抵类同于粗糙的原子论思想;后者则主要是老子所描述的那个“先天地生”的恍恍惚惚的“道”。老子所述的这个“道”,其实就是哲学上所谓的造就宇宙万物的第一动因。

其次是欠缺完整的宗教哲学,墨家学派有一些现世的类于宗教的理念,要求爱人,要求和平,这都是基本的宗教思想特色,也是宗教哲学的最高追求。但是还是比较不完整,没有来世的归宿理论,自洽不足。这个缺陷,要一直等到印度的佛教进入中国,才得到完善。

第二项所谓的“名学及知识论”,主要是逻辑分析哲学。邓析、公孙龙、宋钘、尹文、惠施,都是擅长逻辑分析学说的代表人物。但是由于后来法家,儒家和道家实际上都是反对分析学说的,因此逻辑学在中国实际上就失去了生存的空间。以后,综合学说一枝独秀,分析学说归于岑寂。这是中国哲学的一大悲剧,分析哲学刚刚发芽,尚未及进入实用的阶段,就宣告消亡了。而分析学说,正是近现代科学大爆炸的基础。

第三项所谓的“人生哲学”或曰“伦理学”,其实就是社会哲学,墨家儒家道家,都是这一派哲学的中流砥柱。社会哲学在中国可以说是非常繁荣昌盛的,所谓百家争鸣,争鸣的核心无外乎一点:人究竟应该如何存在?如何合理合情度过人有限的这一生。

第四项是“教育哲学”,这派哲学是儒家的拿手好戏。上教天子,下育万民。儒家所以在旧时代一尊天下,主要就是这个教育工夫比较厉害,它能够从上到下,从里到外的把所有人完全整合起来。侵略者进来,甚至于能够把他们进行同化融合,这个本事纵览古今中外,的确都是一种了不起的本领。也是中央帝国所以能够在地球上成为独一无二的延续发展的存在的内在原因。

第五项“政治哲学”,这派哲学在中国法家是领袖,最纯粹的政治哲学。整个法家完全围绕政治而存在,而理论,而发展。可以说,没有了政治,就没有了法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而其他各家则未必。政治哲学在中国的发展,以后逐渐就变成了三家并立,法家,儒家,道家。再以后,儒家独尊,道家在野,法家隐身。实际上是儒表法里,儒法各一了。

以上,是以胡适先生的大纲为依托,简要的回顾了一下我们中国哲学的发展源起。正如大纲所体现的,中国的哲学,缺少一头一尾,但是中间极其繁荣昌盛。换言之,也可以说中国哲学是极其注重过程的哲学。而过程所关注的,无外是现实现世。所以也可以说,中国的哲学是极其现实的哲学。这就是中国的文化缺乏哲学宇宙论,缺乏宗教宿命论的一个内在原因。

以下,结合本书,我们以名,法,墨,儒,道为序列,简要的回顾一下各派哲学。这个顺序,恰恰也正就是各派哲学在历史上的繁荣顺序。

《名家》

名家学派堪称东周时期的显学大派,如邓析、公孙龙、宋钘、尹文、惠施,都可以说是百家中耳熟能详的人物,他们都是名家学派的创立者,丰富者。

名家擅长论辩,论辩的重点有两个:一是通过表象建立表面逻辑,二是透过表象分析本质逻辑。而这两点,恰恰正是近现代科学进步发展的前提条件。所以名家的衰落,也可以说是我们民族文化所以在工业时代大面积落后世界的一个历史原因。

名家所以衰落,又跟他们喜欢论辩是分不开的。法家对于擅长“以文乱法”论辩者,手段强硬自不消说。儒家也不见得手软,孔子诛少正卯,理由之一,就是少正卯擅长诡辩。道家是反对论辩智慧的,“智慧出,有大伪”,并没有给名家留下存在的空间。相对而言,墨家不那么反感名家,可惜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所以,名墨这两个并不大相互排斥的学派,最终都同归于消亡了。名家是逻辑哲学的萌芽,墨家是宗教哲学的萌芽。很可惜,它们都夭折了。

名家比较著名的论辩例子,有比如惠施的“合同异”,公孙龙子的“离坚白”。名家不好的一点,是容易陷入无用的诡辩。这也是它饱受批评的原因之一。

《墨家》

墨家的中心思想,其实还是“兼爱”,“非攻”。前者是一种人道主义,后者是一种和平主义。我们看,这两种精神都是很积极的价值,是统治者和普通老百姓都需要的。可是为什么墨家还是最终衰落了呢?

因为墨家的思想不具有征服性和攻击性,它至多只能防守。并且,墨家的战争防守术是很厉害的。然而那又如何?它终究依然是只能被动的存在,而不能攻击和征服,去统一天下。在混乱的东周时代,尤其是战国时期,弱者追求和平,强者追求征服。这就注定了墨家的衰亡不可避免。秦朝以法家之术统一天下以后,百家衰竭。再以后,楚汉相争,乱世之际,谁搞你那一套爱与和平的游戏。汉朝建立,儒道崛起,墨家终于消失于无声无息。

佛教进入中国,由于有了墨家“恋爱”与“非攻”的人道主义和和平主义理念的基础,这个外来宗教在本土的融入非常顺利。所以也未妨可以说,中土佛教印度佛教思想是与残存的墨家精神相结合的新产物。

综合来看,一个民族仍然是需要宗教精神的。因为,总有大量智识智智处于一般水平的人民需要精神的拯救,需要来世的安慰。

《法家》

法家是整个东周直到秦朝时期的政治哲学主流学派。直到汉朝建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法家才正式进入了全面的衰退期。以后,法家改头换面,以儒家之壳而包裹之。所以,中国的封建历史也有一个说法,叫做儒衣法骨。三国时代的诸葛亮,就是以儒家之表行法家之实的代表例子。

整个东周时期,管仲、士匄、子产、李悝、吴起、商鞅、慎到、申不害、乐毅、剧辛等人都是法家哲学的实践者和丰富者。到战国末,韩非和李斯,是法家思想的巅峰时期。韩非是法家思想的理论大成者,李斯则是法家思想的实践大成者。

法家思想的特点,从本质上说,很类似于西方哲学中所谓的主义。强调人治的法制,鼓吹领袖精神。以人民为工具,严刑峻法,法家治下,国家是一架可怕的战争机器。

在混乱时期,法家思想极容易获得快速的崛起,达到极大的成功。这是法家思想所以在混乱年代广受推崇的原因。然而一旦成功以后,如果不能快速的进行政治统治理念的转型,追求和平与富裕,国家往往也就快速的衰亡。秦朝灭亡以后,法家受到了极大的冷落,逐渐走向隐身。但是法家的思想,仍然在或明或暗的不时显现,影响着封建政局的发展。

法家是一种征服哲学,以战争为目的,以胜利为目标。在和平时代,法家是危险的存在。在混乱年代,法家却是可怕的对手。

《儒家》

儒家学说的创立者是孔子。但是儒家的大部分礼仪理论却是直接继承于周朝,所以孔子和后来的儒家,都是理直气壮自以为王道正宗的。这个王道正宗的含义,经由后来儒家诸子的发扬,就变成道统的精神。而传承这个道统的,非儒家莫属。历朝历代,不管是谁取得了天下,第一件事就是奉正朔,祭孔子。这是道统继承得到承认的体现。

孔子个人的思想,强调的主要是忠,恕,仁。忠的对象首先是道,其次才是君王。恕的对象是一切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的对象,就遍及万物了。

孔子在世时,孔门号称有贤人七十二。孔子及其之后,经历了子思,孟子,荀子的不断发展,丰富和完善。汉朝建立以后,到儒家的集大成者董仲舒时,整个儒家统治理论基本成型。儒家的统治思想和教育理论,是非常系统非常完整的。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仁,义,礼,智,信。

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三纲解决谁为主的问题,在国家是君王,在小家是父亲,是丈夫。在今天看,三纲是不平等的关系,这是很落后的思想。五常积极的看,是任何社会都需要提倡的精神价值。八目是个人一生修养和进阶的路线图。对于今天的时代仍然是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的。

其他重要的思想尚有如:中庸,孝悌,慎独等等。涉及了生活当中的方方面面,儒家对于每一个人一生究竟应该如何生活,如何决定生活的事物,如何看待世间万物,都有具体的指导意见。从这个层面来讲,儒家的确像极了一个絮絮叨叨的宗教,从心灵到物质,生老病死,吃喝拉撒,无不细心指导。所以儒家又被称为儒教,也可以说是名副其实。

宋明之际,儒家又迎来了新的发展期,理学和心学相继开花结果,赋予了儒家新的价值和活力。

《道家》

道家的创立者是老子。使其蔚为大观的,则是庄子。

道家的思想,用今天的哲学术语讲,近似于自由主义。我们觉得自由主义很好,但是道家的自由主义有一点,就是过度的拔高自然精神,是一种自然主义的自由主义。如果变一下,变成是自由主义的自然主义,就很好了。在自然主义的意识上,老子很像卢梭,恨不得消灭文明,重归无知无欲的原始时代。这个境界,老子描述为“无名之朴”。

老子最大的哲学贡献,是拈出了一个“道”字。这个字,也可以算是可以涵盖古今中外一切哲学的一个核心。道可以是西方哲学中的本体,可以是康德意义上的物自体,莱布尼茨的前定和谐,叔本华的本体意志;也可以是物质的规律,自然的秩序,社会发展的潜在逻辑。

用冯友兰的哲学去观察老子的思想,道是真际,理念端;德是实际,应用端。合在一起,就构成了真实的世界,真实的人生。道家最高的境界,就是使存在能够达到顺道而为,无为而无不为。

2019-3-24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30106/26119.html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