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马拉拉》读后感1200字
马拉拉于1997年7月12日出生于巴基斯坦,只因她不是男丁,一个新生命的到来没有令家人欢天喜地。在一个父系极权社会下,服从就是女性的美德,女性的权力只能由男性赋予不能争取。马拉拉的爸爸是亲西方的开明派,她小时候仍能在父亲开办的学校上学,在父亲的庇护下她像只小鸟般自由快乐。
马拉拉,这个名字是来自阿富汗民族女英雄Malalaiof Maiwand,父亲一直寄望马拉拉能坚毅勇敢、为追求更美好的世界而奋斗。在女人仍然是男人附属品的社会中,父亲大胆地在只记录着家族男性成员的祖谱上写下马拉拉的名字,只因他一直深信改变始于自己,只有改变才能给予女儿最好的生活。
随着组织开始高压管治当地,女性读书的权利进一步受到打压,10岁的马拉拉开始为英国广播公司写匿名部落格,记录禁止女孩上学,肆无忌惮地炸毁百多所女子学校。她又随父亲四出交流,2008年只有11岁的马拉拉发表“如何夺走我的基本教育权利”的演讲,震撼当地社区。
她要争取女孩有读书的权利,在世俗眼中是理直气壮的事,但在巴基斯坦的国度里却是离经叛道,“伤风败德”、“暴徒”、“堕落”全部都是加在马拉拉身上的羁绊,一如已往当权者继续用高压手段来震慑社会,沉默的大多数只好继续噤言求自保。
随着马拉拉逐渐成名,她受到的死亡威胁愈来愈多,到了2012年10月9日,一名蒙面登上马拉拉的校车,“砰!砰!砰”朝她开了三枪,其中一枪击中马拉拉前额,性命垂危。她在当地医院抢救后,再送到英国治疗。
自此马拉拉于英国生活上学,2014年她17岁正好处于青春困惑之年,但她眼中只看到世界上的不公不义,她站在诺贝尔颁奖典礼的台上,誓言要为无数失学儿童发声,“一个孩子,一个老师,一本书,一支笔可以改变世界。”教育是改善贫穷、对抗极端主义的唯一出路。
小时候的马拉拉曾希望当一名医生,但在父亲鼓励下她立志从政,“当医生只能照顾一小群病人,但当政治家却可以服务整个国家。谢谢父亲让我知道‘其实你和男孩一样有很多选择’。”她是如此说道。
在很多人眼中,马拉拉的父亲实在不太称职,将女儿生命置身于枪炮下,但在社会上最大的悲剧,不是坏人的嚣张跋扈,而是好人的漠然置之。面对着死亡的威胁,他们在鸡蛋与高墙之间,仍坚定地选择以卵击石,誓死捍卫应有的权利,完全道出个人应有的道德及勇气。
在马拉拉的自传中,她写道:“可以拿走我们的笔、我们的书,但他们阻止不了我们的渴求。”年轻人向往自由的心像野火般烧得起、扑不灭,这是人类天性使然,亦是社会进步的原动力;打破高墙,天空竟是如此的一片蓝,抚心自问年轻人又何罪之有?
整本书读下来细想其实还是挺震撼的,小小年纪经历了我们普通人可能一辈子都不会经历的事,地震、洪水、、枪击………甚至差点丧命。下意识的翻看了一下她的推特,今年七月份才开通,一共才发了188条,比我想象中的还要成熟,完全看不出今年其实才20岁。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30106/261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