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扇底看前朝》读后感1600字
桃花扇底看前朝,书名很古典,征引尚广博。
故纸堆里觅道义,点评太说教,内容算充实。
思维和想象力是可以把人从狭隘和局限的困苦中解救出来的,也正因如此,有人才可以“足不出户”而“日行万里”。李敖说,德国有一位作家,一生不曾离开家乡,但他却教着“世界地理”这门课;李敖本人也是如此,在写作《北京法源寺》之前,从未到过法源寺。
其实,就我来说,也是这样。我喜欢历史,但从来没读过多少史书,最开始接触历史都是跟随历史小说。小时候喜欢玩街机三国志,玩完游戏后开始看《三国演义》的连环画,那时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盛行,遂也跟风把原著也看了。再如,接触先秦是那部《东周列国志》。
对历史的认知和感悟,也是从《三国演义》的《临江仙》开始的。随后才读一些史书,看历史分分合合后,近现代史太让人心塞,一次次割地赔款气得肺疼。
所以一段时间里,我是不愿意看历史书的,看到这本《桃花扇底看前朝》的题目时,我也直觉这是一本将历史讲得浓郁悲壮的书。《桃花扇》多悲凉啊,“白骨青灰长艾箫,桃花扇底送南朝。”
作者许石林,知之不详,原以其不喜抛头露面,想说想言皆在文字中。百度之发现,前段时间鼓吹民跪官制的原来是他,不禁对这本本无感觉的书又降了几分印象。
本书写的是中国历史上的旧闻旧事,围绕的是儒道义。讲君王如何“达古今之宜”,引发出君之于对民。在书中,君王要有君王的自制,臣子要有臣子的气节。书中字里行间的故事远则先秦轶事,近则民国逸闻,与现在的纸醉金迷浮光掠影相比,前朝旧事更像是充满了浩然正气的诗篇。
雍正给内务府下诏,专门说后宫吃饭剩下的饭菜处理问题,从后宫开始杜绝浪费,连“宠物宝宝”都不吃的剩饭剩菜,还要晒干了喂小鸟。你看,皇帝也要对皇宫细枝末节的“进退得宜”负责。同样,古人讲究的君子之道是一以贯之的,从修身齐家到治国平天下。出仕的君子成了臣子,却也是“君子不器”,做人臣子也不能被人拿来当枪使,所以他们不是君王的附庸,也不会以身外的名节财富悲喜。书中写:“士大夫居朝则辅弼君王治理天下,退而居乡,则当以身作则,以圣贤言行教化乡里,垂范后来。如果退休后过上安逸奢华的生活,仿佛进了安乐保险箱,国家的兴衰都与自己的待遇无关,这等于给人一个提示:这才是一生的追求,这才是一个人的成功。而这是很违背圣贤之道的,这不是咱们这种人的追求。”所以君子的一言一行能成为国家的栋梁。退休后一个古人韦广,因为家里没有好菜,为了招待旧部署去打渔忙得满头大汗还被揶揄是渔翁,读之令人莞尔。古时候也不是没有背德的事情,竹笋被偷了,种竹林的君子和家人一起去看守,看到有人来挖就去说:这片竹子是要让他们长成竹林的,您如果想吃竹笋,我们给您买了更大的,还是绿色无害食品。人皆惭愧而去,竹林得保。
本书与其说是前朝事,倒不如说是作者的理想国。
然而这是一本很奇怪的“历史”作品,算是历史散文却满是价值观,篇篇不离说教却没严谨考证而臆断己意。从内容上来说,作者读的史书还是不少,说得上是旁征博引信手拈来,每一则文章中都有一些来例证主题。但总的来说,本书还是板着脸在树立典型要人看齐,歌功颂圣、拔忠贬奸,讲因果报应、劝人心向善,但求圣君贤相、无视利益得失。不把历史人物放到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去,只是把史料拿来再炒炒。
做学问都讲深入浅出,给人的感觉就是:信手拈来但不深入浅出,旁征博引却没入木三分。主要原因就是说教味道太重了,每篇都是前半部分的历史小故事,后半部分强行升华教义,为儒家思想唱几句赞歌,累不累啊?也可能是嫌读者太笨,读不出文章的本义才不得已而为之吧,也许是仅仅是因为他的那个“民跪官”。
总的来说,如果删去后半部分的说教,倒是有点像现代版本的《世说新语》。很多小故事,可以扩宽读者的历史知识和见闻。不妨在茶余饭后,翻翻这本《桃花扇底看前朝》,看上二三小文,品品其中故事,也倒不错。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30106/261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