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正文

《三国演义》读后感_2800字

《三国演义》读后感2800字

三十八小时又三十八分,重读三国原著完毕。期间情绪起起伏伏,有叫好,有咒骂,有痴迷,有哀伤,但一步步读到最后,竟能归于平静。非情愫不在,而是在历史的幻灯片中渐渐沉淀,洗去了善恶的标签,只剩单纯的敬畏。评三国的人太多,以三国志评演义的也不在少,这里只说说自己重读时对许多人产生的种种新认识,绝非定性,只为分享。
【刘备】初读三国时,大约在高中,那时对刘备的印象就是史书里吕布的那句“大耳儿,最叵信!”。面对走哪里都哭哭啼啼,给什么都半推半就,打不过就匹马狂奔的刘备,热血青年只怕都是觉得满心厌恶。
此番重读三国时,已是迈入工作岗位后了。不知是读什么书产生的影响,自己脑子里蹦出过一句“历史绝非蠢人所造”后,就深信不疑。在此基础上,回看刘备,发觉过去那种认为他“哭出个天下”的理解太过简单了。刘备能引得关张赵等人死心塌地卖命,能使得天下人都喜欢他的仁义,这绝不是靠哭靠作秀能做到的。另一方面,当我自己在生活中负能量爆棚的时候,突然安静下来代入一下刘备的生活,就会发现,如果三国的开局对孙权是简单模式(有地有人),对曹操是中等模式(有钱有人),对刘备就是地狱难度(一无所有)了。更甚的是,就这么点有生力量,还数次团灭,只剩自己一人。这样的境遇,换成你我,扪心自问,真的还有坚持下去的勇气吗?期间有书友评述说“年龄越大越服刘备”,对此我深有感受。至于晚年伐吴,深感心痛,但细想一下,不伐吴也就不是刘备了。如果前面所有的仁义道德都是作秀,如果孤立关羽拒绝施救都是阴谋,那这时又何苦强力而为呢?臣下们给的各种理由足够应付天下舆论了。可见,他所宣扬的东西,他是打心底里相信的,而也只有这样的东西,才是具有感召力的。只不过现代人理解不了这种不以利来解释的事情,所以一切都是阴谋,一切都是手腕。
【刘表】过去一直将景升看作待宰的肥羊,除此之外并无其他印象。但此次重读,发现此人首先是一能臣(荆襄九郡在刘表的建设下无论从农业上还是文化上都是当时一个颇具吸引力的中心),其次又是一聪明人(在刘备驿馆墙上发现反诗,能在盛怒时自省发现刘备并无作诗习惯)。虽然最后在外戚的影响下没有处理好身后事,但并不能否认此人的行政能力。唯一不足的,可能只是乱世中必须具备的野心吧。
【关羽】说到二爷,脑中不由自主的有很多词往外蹦:面若重枣、美髯公、温酒斩华雄、千里走单骑、水淹七军、刮骨疗毒、大意失荆州等等。初读时的印象是,二爷性格不好,后期太过激进断送了蜀国的好局面。但重读之后,觉得二爷的“缺点”,其实也正是他的魅力和个人特点所在。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这种战功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若非吴国背盟,曹魏结局或许真的未可知!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二爷有缺陷,但更是传奇。
【吴国】初读时,对吴国没什么印象,只记得孙坚在联合军中表现抢眼,孙策和太史慈在神亭岭酣畅单挑。此番重读,更是如此。孙坚孙策勇烈过人,打下了东吴的江山,然而从孙权开始,主上无主见,没有一个清晰的战略认识,只是在被时势推着走,周围有贤臣时“如之奈何”还能管用(前提是要问对人),更多时候总是被馊主意带跑偏。孙策都说了外事不决问周瑜,可每次都是问张昭,结果张子布每次出得都是绑人家小(让孙尚香带着阿斗回来)或者自绑家小(让诸葛瑾假装被绑),曹魏来了赶紧抱大腿,根本没有战略眼光,只看重一城一池一朝一夕。整个吴国,只有鲁肃看得清楚,可惜鲁肃周瑜吕蒙这样的超级大都督死一个少一个。后期多次配合蜀国伐魏,结果每次连家门都没出去就回来了,诸葛亮和姜维也是心里苦啊。
【关兴、张苞】以前读三国,感觉有种很强的“名将崇拜”情节,眼里只有关张赵马这样的万人敌,似乎除此之外都是渣渣。但此番重读,将自己带入到国家发展中去看,深觉能人牛人忠勇之人层出不穷。关兴张苞一出场,就互相不顺眼,结果被玄德“指命为兄”;再后来的用兵中,二人互相救应,多次立功,成为丞相的得力助手,蜀国将领的中坚力量。特别是,在赵云不服老而身陷重围时,恍惚间看到丈八蛇矛与青龙偃月刀大杀四方时,不禁为时过境迁而悲,却也为后继有人而喜。只可惜,两位将军都是短寿,不能为蜀汉多出一些力了。
【廖化、傅佥】和上面两位一样,在第一遍看可能都是直接略过的人,但重读时发现都是人物。廖化在后期的北伐中多次立功,其追砍仲达那段简直就是马超当年吓得曹操割须弃袍的翻版。至于傅佥,是姜维发掘的人才,初次亮相,生夹一将,面打一将,一合之内立毙二将,简直是小霸王孙策的翻版!只可惜,队友不给力,最后皆独木难支,战死沙场!
【姜维、夏侯霸】
这两个魏国降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成为统领蜀国大军的搭档,确实挺奇妙。先说夏侯霸,自从父辈们去世后,夏侯氏就没出过什么新人。而妙才之子夏侯霸在被司马氏所逼投蜀后,其每次与姜维分析战情,都是思路清晰;每次作战,也都奋力当先。这种人,在降将中可真的不多见。在蜀汉后继无人时,看着这一对搭档的表现,在一段时间里有让人重燃了希望。只可惜,最后竟简简单单的被射死了。
再说姜维,刚遇邓艾时,五色兵马充人数的计策立刻就被邓艾识破了,还被嘲笑是无能之辈;再后来的战斗中,能和邓艾打个互有胜负了;再到后来斗阵法时,已经能完全碾压对手了,甚至杀的邓艾弃马混入士兵而逃。姜维之于邓艾,颇似孔明之于仲达:初逢惨败,复战相持,再遇有胜--一开始甚至不是一个等级的对手,但却在一次次战斗中快速成长。更为难得的是,姜维不仅有智,武亦不虚。匹马单弓,闪身躲开郭淮箭矢,同时一把抓住,反射一箭爆头!这种武艺,真看的人热血沸腾!更难得的是,姜维的身上除了忠勇,还有担当--在剑阁上,那一句“有维在,必不容魏来吞蜀!”真乃荡气回肠之声!然而,都记着诸葛亮北伐不易,鞠躬尽瘁,却往往忘记了伯约也是人,也会老。不经意间,竟已达五十九岁高龄。结合年龄再来看,不禁鼻头一酸,深感其艰难。看到最后,姜维心疾发作连手刃敌兵都不行时,真的很心塞。蜀汉有这样的顶梁柱,真的是刘氏的福分啊!
至于朝代更迭,再读之时能更加平和的去看待了,如司马氏这样的篡权,也能更多的站在当事人的角度去思考其境遇与想法了。
再读三国,最大的感触就是能理解更多的人了,也能更大程度的理解自己了。其实三国有时就如一面镜子:你是什么样的人,就会读出什么样的形象。
所谓分分合合,似乎无非人的权名利之心在作祟。正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然而,总有那么一少部分人,是不能用名利所吸引的,而历史往往又是少数人创造的。所以,我看的三国,没有什么阴谋论,有的只是一个个鲜活的人,怀着不同志向的人,不断变化发展的人。正是这些人,交织出了一段精彩的故事,让我们心潮澎拜又扼腕叹息。抛弃上帝视角,放下阴谋论,将自己代入到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中,或许,您也能收获更多的感悟。
如果非要用一句话说读完三国的感受,那就是:生在这样一个有着悠久文化的国度,真的是一件幸事。
闲暇之余,有感而发。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30106/26237.html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