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纪念版》读后感1300字
作为一个非建筑、城市规划类专业的读者看这本书是有点费力,在评论中有很多人抱怨翻译的问题,我相信是存在的,不过这并不妨碍它成为一本让门外汉开启观察城市发展视角的好书。
全书基本上是用案例分析的方法反驳花园城市的设计理念。让我印象深刻的案例包括贫民区的去贫民化,分析不同的城市空地(花园)对于街区良恶性影响。在这两个问题里读者与作者观念的分歧反应出了国情不同。比如,城市公园因为潮汐性的人流让空地效率不高并滋生犯罪或至少是混乱,而在当下中国城市因为绿化空地的缺乏,即使是潮汐性的人流仍然保持了空地的秩序,毕竟国情并没有允许全职主妇成为主流现象,这就让老人在空地带孩子玩耍成了普遍现象,而且这个群体之庞大即使在不使用空地时也让潜在的滋事者避开了这些区域。当然,还与中国是一个对社会安全要求极高的国家,事实上,任何不安全的事件都会损害政府权威进而影响执政基础,因此这也就是中国恶性犯罪率极低的原因,这是题外话了。至于贫民窟的去贫民化,对比国内是意义不太大的。美国的贫民窟与国内所谓脏乱差的城中村对比人群是有差距的。国内挤在城中村里的人普遍是离开农村的前农民,在城市努力可以比在故土有更高的收入,或许生活条件的确不如老家,但从绝对收入和开阔眼界带领家人城市化的角度讲,在城中村接受相对差的条件让农民可以转型成产业工人、城市小商贩。并不是说脱离农村就绝对是好事,但可以让这些人在面对变革有所选择,不至于成为暴风中无力的那片枯叶。而美国的贫民窟里的人则是已经城市化,已然没有农村这个退路的人,当他们面对在城市里也没有工作的时候就会连带这个区域沉沦,这与这个区域的制造业有关,将来中国或许会面对这样的问题,但还不是今天。当然全世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如此相似——拆除重建。作者并不认可这样粗暴的解决方法。但从政府财政角度来讲,这些地区的确是税收的黑洞,却是财政支出的大缺口,面对拆迁后盖楼带来的GDP诱惑,换谁都会头脑发热的。这方面可以参考《落脚城市》这本书。而关于社区多样性的问题,包括建筑、住户、店铺功能的多样性,这保证了社区活力,本质上是完善了一个社区单元服务形成一个闭环。其中对中央商务区的模式不以为然,这又与当今中国不同。美国的中央商务区是慢慢发展出来的,而中国则普遍是为了甩开老城区的包袱另辟空间一次性建立起来的。中国突击城市化造成的高房价,低住房面积让在家中举行聚会变得奢侈,这也让核心商圈变成了社交区域,边远小区的商铺反而有书中作用欠佳的公园的感觉。这方面有必要结合《大国大城》这本书的观点来看。
书中最后一部分全文引用了关于“简单问题,有序复杂问题,无序复杂问题”的分析方法,对于我们理解现实问题很有用。作者认为经典的建筑理念总想把城市当作可以被计算的物件,这并不可取。作者是把城市当作人类生活的环境看待,而非设计者自身神性的投影,也非一个社会的明信片只求光鲜。在作者看来城市并非物理性的,而是生物性的自然的,这种理念在现在来看也很先进。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30106/262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