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泰山日出的唯美句子,形容友谊的唯美句子推荐阅读:
1. 请给我几句描写泰山日出的语句
采桑子 泰山观日出
登临绝顶东方白,
混沌初分,
紫气氤氲,
翘首凝神怨乱云。
金丸腾跃云天赤,
喷薄红盆,
万象乾坤,
一览群峰景慑魂。
游泰山六首 李白
其四
清斋三千日 裂素写道经
吟诵有所得 众神卫我形
云行信长风 飒若羽翼生
攀崖上日观 伏槛窥东溟
海色动远山 天鸡已先鸣
银台出倒景 白浪翻长鲸
安得不死药 高飞向蓬瀛
其五
日观东北倾 两崖夹双石
海水落眼前 天光遥空碧
千峰争攒聚 万壑绝凌历
缅彼鹤上仙 去无云中迹
长松入云汉 远望不盈尺
山花异人间 五月雪中白
终当遇安期 于此炼玉液
泰山日出是岱顶奇观之一,也是泰山的重要标志,每当云雾弥漫的清晨或傍晚,游人站在较高的山头上顺光看,就可能看到缥缈的雾幕上,呈现出一个内蓝外红的彩色光环,将整个人影或头影映在里面,好象佛像头上方五彩斑斓的光环,所以被称为“佛光”或“宝光”。泰山佛光是一种光的衍射现象,它的出现是有条件的。据记载,泰山佛光大多出现在每年6~8月份的半晴半雾的天气,而且是太阳斜照的时候。
2. 泰山日出的句子
图片到百度中查
天下名山都有壮丽的日出景观,而唯泰山日出最负盛名,个中原因,颇耐寻味。
也许有人会说,这是由于泰山日出特别壮美;之所以如此,又取决于其特殊天文、地理和气候条件。但除此之外,是否还有更深层、更根本的文化基因呢?
一般认为,在古代游牧时期,就已产生天体崇拜。由于太阳对作物生长和气象变化影响重大,因而太阳崇拜到农耕时期便获普遍发展。大汶口文化曾出土以山承日的陶器符号,从而表明了太阳崇拜和高山崇拜的融合。《春秋是类谋》有"泰山失金鸡"的传说,郑玄注称其为"岳之精"。金鸡又称金乌、金鸦,均为太阳象征。那么,太阳崇拜为何又特与泰山崇拜相结合呢?
首先在于泰山特殊的地理方位,即处于中国的东方。所谓"以其处东北,居寅丑之间,万物终始之地,阴阳交泰之所"(《文献通考》);"东方主天地之生气,以方位别五岳,是为天之东柱"(《岳史·形胜考》诗注)。而东方又恰是太阳升起的方位,主阳。故《说文》释"东"为"从日在木中",《晋书·五行志》称"说日木,东方也"。东,就是太阳在树木间冉冉升起。泰山为东岳,自然与太阳关系更为密切,故有" 泰山金鸡"之说。作为泰山主神之一的泰山大帝,就源于始祖神化了的太阳神"金虹氏"、"太昊氏"。另一位主神碧霞元君(俗称老奶奶),与"玄女"有渊源关系,也与太阳崇拜有瓜葛。正因泰山将东方崇拜与太阳崇拜相结合,所以泰山大帝又称"青帝"。东方于色主青,青为生命色,泰山神又是东方神、生命神。而体现这两种崇拜最充分、最生动的景观,自然是泰山日出。
其次在于泰山临近东海,以及由此带来的大海崇拜。虽然泰山距海岸线尚有不小距离,在泰山上也根本看不到大海,但较之其他名山,它毕竟距海最近。因此,古人每联称"海岱"。苏辙有"聊欲观海岱"的诗句,叶份有"海岱争崇深"的跋文。在人们的经验中,太阳又是大海中升起,所以有"金乌海底初飞来"(韩愈)、"只等金鸦浴海?quot;(杨万里)之类的诗句。正因泰山临近东海,加之泰山云海颇似东海波涛,因之人们即使明知泰山难见大海,还是乐于沉醉于"观海"幻象。故而山中有"登岱观海"题刻,有"青帝宅宫,表海于东"的碑赞。人们宁愿将云海想象为海水,将泰山日出虚拟为东海日升。请听诗人的纵情讴歌:"夜呼日出观海东,再为斯世升鸿蒙"(段辅),"日出东海几千里,茫茫不辨云与水"(于慎行)。站在泰山顶上,看东海日出,该是何等壮观啊
3. 描写“泰山日出”的语句有哪些
1、登临绝顶东方白,混沌初分,紫气氤氲,翘首凝神怨乱云。金丸腾跃云天赤,喷薄红盆,万象乾坤,一览群峰景慑魂。
2、每当云雾弥漫的清晨或傍晚,游人站在较高的山头上顺光看,就可能看到缥缈的雾幕上,呈现出一个内蓝外红的彩色光环,将整个人影或头影映在里面,好象佛像头上方五彩斑斓的光环,所以被称为“佛光”或“宝光”。
3、除了 日观峰与我们所在的 玉皇顶以外,东西南北只是平铺着弥漫的云气,在朝旭未露前,宛似无量数厚毳长绒的绵羊,交颈接背的眠着,卷耳与弯角都依稀辨认得出。
4、我初起时,天还 暗沉沉的,西方是一片的铁青,东方些微有些 白意,宇宙只是——如用旧词形容——一体莽莽苍苍的。但这是我一面感觉 劲烈的 晓寒,一面睡眼不曾十分醒豁时约略的印象。
5、玫瑰汁、葡萄浆、紫荆液、玛瑙精、霜枫叶——大量的 染工,在 层累的云底工作。无数蜿蜒的鱼龙,爬进了苍白色的云堆。
6、云海也活了;眠熟了的兽形 涛澜,又回复了伟大的呼啸,昂头摇尾的向着我们。朝露染青的馒形小岛冲洗,激起了四岸的水沫浪花,震荡着这生命的浮礁,似在报告光明与欢欣之临莅……
7、海句力士已经扫荡了他的阻碍,雀屏似的 金霞,从无垠的肩上产生,展开在大地的边沿。起……起……用力,用力。纯焰的 圆颅,一探再探的跃出了地平,翻登了云背,临照在天空……
8、长发在风里像一面墨色的大旗,飒飒的在飘荡。这巨人竖立在大地的顶尖上,仰面向着
东方,平拓着一双长臂,在盼望,在迎接,在催促,在默默的叫唤;在崇拜,在祈祷,
在流泪——在流久慕未见而将见悲喜交互的热泪……
9、散发祷祝的巨人,他的身彩横亘在无边的云海上,已经渐渐的消翳在普遍的欢欣里;
现在他雄浑的颂美的歌声,也已在霞采变幻中,普彻了四方八隅……
听呀,这普彻的欢声;看呀,这普照的光明!
10、就在这一刹那间,那红绸帷幕似的天边拉开了一角,出现了太阳的一条弧形的边,并且努力地上升着,变成一个半圆形,放着强烈的光,把周围的红绸帷幕撕得粉碎。
11、只见山峰之间白雾茫茫。大约过了七八分钟,东方天际出现了鱼肚白,是那么柔和,又是那么光洁。它不断地扩大,仿佛要淹没群山似的。它的底部则微露着淡红色,四周的云也发白了……
12、一会儿,那淡红色加深了,范围越来越大,把邻近的去也照得发亮。这时,东方的天空发红了,在重重叠叠的峰峦的最东端,红得最浓、最艳,好像燃烧着的大火正在蔓延扩大。就在这一刹那间,那红绸帷幕似的天边拉开了一角,出现了太阳的一条弧形的边,并且努力地上升着,变成一个半圆形,放着强烈的光,把周围的红绸帷幕撕得粉碎。
13、那半圆形不断上升,越来越圆,像一个火球在天边跳动着,最后终于挣脱了地面。
14、光,渐渐成为一条轻轻舞动的灿烂的绸带,在东方的天边写意地流泻。忘却自己,融入自然,站在天间之间渺小得无影无形,庞大得山天一线。似乎有一股力量撕扯黑暗,要让这天地在漆黑里醒来。撕一裂,也许会是一种阵痛,这种阵痛后将会是光明灿烂的万道霞光,以及日出东方的高歌欢笑。那流血的天边,正在黑暗的云彩中渐渐亮起来,把厚厚的阻碍切开,涅槃为新生的希望。这,就是这第一缕曙光带来的情绪。
15、只见东方越来越亮,不一会,期盼已久的太阳露出了红红的半边脸,霎那间,整个太阳都喷薄而出,只一小会儿,它就完全跳出了云海的怀抱,一个圆圆的红太阳就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像一轮火球跃出一水面,又像一个红红的灯笼挂在天边。刚才那红红的珍珠般的色彩,顿时,化作了耀眼的光芒撒向了大地万物,把温暖的热情,投到这些不远千里而来的每一名游客身上。
4. 描写泰山的语句
十余岁时便知“有眼不识泰山”一词,但近不惑之年仍是“有眼未识泰山”。
几十年来,对位居五岳之首的泰山始终深存向往与崇敬之情,因而离开孔老夫子之家曲阜便满怀不登泰山非好汉之志乘车直奔泰安市。 为了能在日出之前登上泰山,凌晨两点我们便乘车来到登泰山的始点——岱宗坊。
虽然山下有电动缆车可乘,有人力滑竿可坐,但我还是选择了徒步登山,借以检验一下自己的体质与毅力。3点40分,正值黎明前的黑暗,夜色深沉,我随着众多游人一起迈上了登山的第一个石阶。
起初,上山的路阶要比想象中的平坦得多,人们走得都很快,有些人与我一样边走边数着台阶。路上很静,除了夜风偶尔送来松涛之声外,能听到只有同行人登山的脚步声、微微的喘息与窃窃的私语声。
过了壶天阁以后,山势渐陡,回头望去,远处的泰安市万家灯火,五彩缤纷。向上看,夜色中朦胧可见的泰山,像无边无际的城墙横在眼前,大有与地同大、与天齐高之感。
走着走着,原来拥成几个方阵同行的游人渐渐拉开了距离,步轻腿快的窜到了前面,心跳脚软的不断停步喘歇。路边上,抬滑竿的山里人三三两两地散坐着,两眼紧盯着那些一步三喘的登山人,大有“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之势。
越往上,同行的人越稀疏,越显得寂静,此时此地不由让人想起了“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的诗句。气喘之中早已忘记踏过的石阶究竟有多少,问同行人也皆笑曰只知其累不知其许多了,无奈只好放弃数一数泰山到底有多少级台阶的念头。
登至对松亭时,天色微明,虽有云雾笼罩,但山势仍依稀可辨,尽管山路更加险峻,好在已非“睁目盲行”,便再鼓起勇气,直登南天门。站在门亭之下抬腕看表:5点25分,从岱宗坊登至南天门耗时1小时45分。
初秋的泰山充满寒意,再加上登山之时汗透衣衫,被山风一吹不禁直打冷战。好在善做生意的泰山后生在此开设了一个个专门承租棉大衣的铺店,便不顾新旧,挤租了一件穿在身上随人流登上了泰山的最高点——观日峰。
此时观日峰的“观日长廊”已密密麻麻地站满了静待日出的游人,二、三千人十有八九身着草绿色仿棉军大衣,面东而立,真像一支列队待敌的“绿色军团”。此时,众人都怀着一个共同的心愿——盼望那轮虽几乎天天可见但在此地尚未见过的太阳早点跃出地平线。
那种等待与企盼的焦急,绝不亚于在产房外踱步徘徊的父亲急盼婴儿哇哇坠地、母子平安时的心情。 站在观日峰,举目四望周围云雾环绕的群峰,果然是“一览众山小”,远山近岭皆入眼低,仿佛唯我独尊。
遥望东方,天际中几抹灰色的浮云中露出薄纱般光洁、柔和的晨白,而且不断升腾、扩大,上部渐渐泛出了淡淡的红色,使刚才还很灰暗的云雾变成了白色。随着那红色越来越深、范围越来越大,把整个东方都变成浓浓的红色。
猛然,像是一双巨手拉开了天边上的帷幕,比红色的云雾更火红、更光亮、更鲜艳的太阳露出了一条边弧,并缓缓上升。四周的云雾似乎忍受不了她那光茫的照射而淡化、隐退,而太阳则以更勃发的生机迅速上升,并很快挣脱云雾的缠绕、夜色的挤压而跃出地平线。
不知是视觉的偏差还是光线反射的结果,在这轮巨大的“火球”跃出地平线的一刹那,圆弧的底部好似拖着一根系在地平线上的粗大红线,随着“火球”不断上升,那根红线也越来越细直至扯断,使太阳终于露出了她圆圆的、红红的脸盘,光芒映红了天地江河、映红了山峰树木、映红了观日峰上的你我他……。 此时我领悟到为什么人们都以能登上泰山观日出为幸事与自豪,因为泰山日出的确是一幅难得赏见的绝妙图画。
我在平原、在江边、在湖畔曾数次观赏过旭日东升,但与临泰山绝顶观日出东方,不论气势、色彩和心境都迥然不同,如果把在平原上、江湖边观赏到的日出比喻为温柔多情的少女,那么,在泰山观赏到的日出就是婀娜多姿的天仙,其美、其艳、其妙你怎样形容都不过分。 观罢日出奇景收眼四望,但见朝霞映照下的泰山,群峰起伏,云雾如海,涛涌波浮,九曲十八盘的石阶小路似戏水游龙,在峰峦间若隐若现。
真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从南天门缓步下山,我这个走惯了平路坦途的人简直比蹒跚学步的孩童强不了许多。
登山之时,一是天黑路暗不知其险,二是逞一时之勇不觉其难,只恨不能“一步登天”早抵山顶。下山之际,陡峭如天梯的山路之险尽收眼底,险峻之处虽有铁栏相护仍不免心虚冒汗。
饱尝了“上山容易下山难”的滋味,待一步一石阶地挨至回马岭,一段举目可望的路程已累得脚痛腿软。喘歇中从几个挑山工身上受到启发,只见他们不论上下,行走的路线都是“之”字形——从山路石阶的一侧起步斜行上下,行走了十余个台阶就到了山路的另一侧,再转身仍斜行十余个台阶又到了山路的那一侧。
初见时不解其意但仿之一试,不但身体容易保持平衡,而且也没有“挫脚”之痛,这一“偷”来之艺使下山之难容易了许多。 归途的路上,我还领略了泰山的另一景观——碑刻。
记不得一本什么书中曾赞誉泰山碑刻为华夏名山之最,堪称中国历史长卷的缩影,早在夏商时代就有70多个君王到泰山封禅。
5. 描写泰山景色的好句子
一:在泰山顶上观云海玉盘简直是一奇特仙境。
夏天,雨后初晴,大量水蒸气蒸发上升,加之夏季从海上吹来的暖温空气被高压气流控制在海拔米左右的高度时,如果无风,在顶上就会看见白云平铺万里,犹如一个巨大的玉盘悬浮在天地之间。远处的群山全被云雾吞没,只有几座山头露出云端;近处游人踏云驾雾,仿佛来到了天外。
微风吹来,云海浮波,诸峰时隐时现,像不可捉摸的仙岛,风大了,玉盘便化为巨龙,上下飞腾,倒海翻江。二:太阳的光芒照在我们的脸上身上,顿时全身暖和起来。
现在我看清了,太阳是从山的顶上跳出来的。太阳离开山顶慢慢上升,顿时霞光万道,好像天空也被燃烧起来了,真漂亮!白云在山间飘荡,远处群山的峰顶在云间时隐时现,像一幅淡淡的水墨画。
而我们所在的山峰和大地都穿上金色的大衣,一切清新亮丽。三:果然,一个金黄的亮点从群霞中倏地跳跃出来,燃亮了云端,与朝霞融在一起,仿佛它就是从那霞光中衍生的,那般轮廓分明,金光熠熠,黯淡了一切事物,透彻着亘古的气概,燃人之雄心壮志。
从前只是听闻泰山日出的宏丽,不想真正见到后,还是被震慑住。它耀武扬威般地踩着云霞缓缓攀登,与天齐肩,当真是荣耀秋菊,华茂春松。
四:在玉皇顶上空,我看见一片瀑布,飞流直下,像一条条银色的巨龙。可是一会儿就不见了。
爸爸告诉我说:“那是海市蜃楼。你看,那云海,白茫茫一片,再配上一半黄昏,显得更加壮观,更加美丽了。”
五:在天街上往下望,爬山的人们就像一只只小蚂蚁。我终于看到泰山的所有的景色,白云就在我的脚下,泰山真美啊!我仿佛自己就像一个美丽的仙女飞舞于白云之间,真是令人引起无限遐想,心旷神怡!六:泰山那继而天空的云朵,赤紫交辉,瞬息万变,有的象万马奔驰,有的象神牛角斗,有的象凤凰展翅,有的象孔雀开屏……但见满天彩霞与地平线上的茫茫云海融为一体,犹如巨幅油画从天而降。
云霞雾霭相映,岚光宝气闪烁。浮扁耀金的海面上,日轮掀开了云幕,撩起了霞帐,披着五彩霓裳,像一个飘荡着的宫灯,冉冉升起在天际。
七:走在台阶的两边,看着参天大树,密密麻麻的丛林,碧绿而又嫩绿的小草铺满了大地,五颜六色的花儿长在草地上给草地加上了漂亮的衣服。当我们爬上山顶的时候,放眼望去真是一片绿色的海洋,一览众山小啊!八:在泰山顶上看黄河金带更是一道奇观。
黄河金带--新霁无尘夕阳西下时,举目远眺,在泰山的西北边,层层峰峦的尽头,还可看到黄河似一条金色的飘带闪闪发光;或是河水反射到天空造成蜃景,均叫“黄河金带”。它波光鳞鳞,银光闪烁,黄白相间,如同金银铺就,从西南至东北,一直伸向天地交界处。
清代诗人袁枚在《登泰山诗》中对黄河金带描写生动而传神:“一条黄水似衣带,穿破世间通银河”。九:在泰山顶上看日出真是壮观而动人心弦,随着旭日发出的第一缕曙光撕破黎明前的黑暗,从而使东方天幕由漆黑而逐渐转为鱼肚白红色,直至耀眼的金黄,喷射出万道霞光,最后,一轮火球跃出水面,腾空而起,整个过程象一个技艺高超的魔术师,在瞬息间变幻出千万种多姿多彩的画面,令人叹为观止。
十:在山顶,四处一望,一切尽在眼底。山下的水库像一面镜子,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树木像小草,人群像甲虫,房屋像鸟笼,就连宽阔的马路也像条银白色的带子。在山顶上,风云升至足下,看山里,山风呼啸,浓雾弥漫,好似坠入混沌世界,像处于仙境一般,能看到云海奇景。
晴天时,还能看到黄河金带,晚霞夕照。当然要看到这四大奇观必须在泰山上多住几日或勤来泰山游览。
十一:古朴典雅的古代建筑一个接一个,随时进入你的眼帘。从岱宗坊向上便是王母池红日万仙楼,再向上是中天门玉皇顶等名胜古迹,数不胜数。
爱好书法的文人看到历代骚人墨客留下的佳句,更是留恋不舍。十二:在泰山顶上看晚霞夕照更是变化多端。
当雨过天晴,天高气爽,夕阳西下的时候,若漫步泰山极顶,仰望西天:朵朵残云如峰似峦,一道道金光穿云破雾,直泻人间。在夕阳的映照下,云峰之上均镶嵌着一层金灿灿的亮边,闪烁着奇珍异宝般的光辉。
十三:到了十八盘更是陡峭好似“天梯”啊!不得已我们买了一根拐杖一步一步往上走。石梯两边的郁郁苍苍的树木就像一个个穿着军装的战士守卫着泰山。
走到了没有梯子的地方,我仰头一看上面写着“南天门”三个大字。我们又走了一段路终于到了玉顶峰,一块巨石上写着“五岳独尊”四个大字真有帝王风范。
十四:回首望我们走过的路,还真是挺长,晚上未细看,现在回首仰瞻,葱茏草木掩于山间,悬崖峭壁,像是被劈出来的,透着粗犷与危耸。现在的游人大多是下山的了,表妹指着远处,冲我狡黠地眨眨眼睛,远方的最高一岭上,有游龙一般蜿蜒曲折的陡路盘着。
十五:盘旋曲折的山路像一架云梯展现在面前,特别是十八盘直下,几乎是度。上面的人像站在头上,下面的人踩在脚下,路旁有野花万紫千红,各具特色,散发出醉人的芳香。
十六:十八盘是泰山最险的一条山路,共有石阶余级,两山崖壁如削,陡峭的盘路镶嵌其中,远远望去,恰似天门云梯。泰山之雄。
6. 关于泰山日出的文章
徐志摩的《泰山日出》 振铎来信要我在《小说月报》的泰戈尔号上说几句话。
我也曾答应了,但这一时 游济南游泰山游孔陵,太乐了,一时竟拉不拢心思来做整篇的文字,一直埃到现在期限 快到,只得勉强坐下来,把我想得到的话不整齐的写出。 我们在泰山顶上看出太阳。
在航过海的人,看太阳从地平线下爬上来,本不是奇事; 而且我个人是曾饱饫过江海与印度洋无比的日彩的。但在高山顶上看日出,尤其在泰山 顶上,我们无餍的好奇心,当然盼望一种特异的境界,与平原或海上不同的。
果然,我 们初起时,天还暗沉沉的,西方是一片的铁青,东方些微有些白意,宇宙只是——如用 旧词形容——一体莽莽苍苍的。但这是我一面感觉劲烈的晓寒,一面睡眼不曾十分醒豁 时约略的印象。
等到留心回览时,我不由得大声的狂叫——因为眼前只是一个见所未见 的境界。原来昨夜整夜暴风的工程,却砌成一座普遍的云海。
除了日观峰与我们所在的 玉皇顶以外,东西南北只是平铺着弥漫的云气,在朝旭未露前,宛似无量数厚毳长绒的 绵羊,交颈接背的眠着,卷耳与弯角都依稀辨认得出。那时候在这茫茫的云海中,我独 自站在雾霭溟蒙的小岛上,发生了奇异的幻想—— 我躯体无限的长大,脚下的山峦比例我的身量,只是一块拳石;这巨人披着散发, 长发在风里像一面墨色的大旗,飒飒的在飘荡。
这巨人竖立在大地的顶尖上,仰面向着 东方,平拓着一双长臂,在盼望,在迎接,在催促,在默默的叫唤;在崇拜,在祈祷, 在流泪——在流久慕未见而将见悲喜交互的热泪…… 这泪不是空流的,这默祷不是不生显应的。 巨人的手,指向着东方—— 东方有的,在展露的,是什么? 东方有的是瑰丽荣华的色彩,东方有的是伟大普照的光明出现了,到了,在这里了…… 玫瑰汁、葡萄浆、紫荆液、玛瑙精、霜枫叶——大量的染工,在层累的云底工作; 无数蜿蜒的鱼龙,爬进了苍白色的云堆。
一方的异彩,揭去了满天的睡意,唤醒了四隅的明霞—— 光明的神驹,在热奋地驰骋…… 云海也活了;眠熟了兽形的涛澜,又回复了伟大的呼啸,昂头摇尾的向着我们朝露 染青馒形的小岛冲洗,激起了四岸的水沫浪花,震荡着这生命的浮礁,似在报告光明与 欢欣之临莅…… 再看东方——海句力士已经扫荡了他的阻碍,雀屏似的金霞,从无垠的肩上产生, 展开在大地的边沿。起……起……用力,用力。
纯焰的圆颅,一探再探的跃出了地平, 翻登了云背,临照在天空…… 歌唱呀,赞美呀,这是东方之复活,这是光明的胜利…… 散发祷祝的巨人,他的身彩横亘在无边的云海上,已经渐渐的消翳在普遍的欢欣里; 现在他雄浑的颂美的歌声,也已在霞采变幻中,普彻了四方八隅…… 听呀,这普彻的欢声;看呀,这普照的光明! 这是我此时回忆泰山日出时的幻想,亦是我想望泰戈尔来华的颂词。 (原刊1923年9月《小说月报》第十四卷第九号) 注① 振铎,即郑振铎(1898—1958),作家、编辑、文学活动家。
他是文学研究会 发起人之一,当时正主编《小说月报》。 【赏析】 有才华的作家跟一般的作者相比,就是有点不一样,那怕是应命而作,那怕是匆促 成章,也总会显露出一些天才的麟爪来。
《泰山日出》是篇应命之作自不待言,这在文章的小序中已有说明(第一段即小序)。 更重要的是,泰戈尔作为东方文学的泰斗,不仅有“天竺圣人”之誉,还是获诺贝尔文 学奖的第一位世界性诗人。
在他一九二四年来华访问前夕,“泰戈尔热”已来势汹涌。 为“泰戈尔专号”写颂词,不是件轻而易举的事。
徐志摩以“泰山日出”来隐喻泰戈尔 的文学创作和来华访问,表达中国诗人对泰戈尔的敬仰的感情,真是一个卓越的比喻。 这是何等倾心的盼望、何等热烈的迎候,何等辉煌的莅临!诗人以他才华横溢的想象和 语言,描绘了一幅令人难忘的迎日图: 我的躯体无限的长大,脚下的山峦比例我的身量,只是一块拳石;这巨人披着散发, 长发在风里像一面墨色的大旗,飒飒的在飘荡。
这巨人竖立在大地的顶尖上,仰面向着 东方,平拓着一双长臂,在盼望,在迎接,在催促,在默默的叫唤;在崇拜,在祈祷, 在流泪——在流久慕未见而将见悲喜交互的热泪…… 这泪不是空流的,这默祷不是不生显应的。 巨人的手,指向着东方—— 东方有的,在展露的,是什么? 东方有的是瑰丽荣华的色彩,东方有的是伟大普照的光明——出现了,到了,在这 里了…… 这里的想象和构图都是不同凡响的。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文章通篇描写的只是泰山 看日出的情景和幻想,欢迎泰戈尔来华只在结尾提到。诗人的潇洒,诗人的才华都体现 在这里:徐志摩并不把为泰戈尔来华写颂词的大事,当作一项精神负担,照样游山玩水, 乐而忘返。
他不想为文苦吟,而是兴之所至,全凭灵感。但他能把切身的经验感受调动 起来,融入一种更有意味和张力的艺术创造,即使偷懒取巧,也表现出偷懒取巧的才气, 不失基本的艺术魅力和奇思妙笔。
正因为此,这篇《泰山日出》仍比一般平庸的颂词要 高明十倍。这不仅体现在作者笔笔紧扣泰山日出的奇伟景观,却又每笔都蕴含着欢迎泰 戈尔的情思与赞美方面;而且反映在独特的个人。
7. 关于泰山日出的文章
徐志摩的《泰山日出》振铎来信要我在《小说月报》的泰戈尔号上说几句话。
我也曾答应了,但这一时 游济南游泰山游孔陵,太乐了,一时竟拉不拢心思来做整篇的文字,一直埃到现在期限 快到,只得勉强坐下来,把我想得到的话不整齐的写出。 我们在泰山顶上看出太阳。
在航过海的人,看太阳从地平线下爬上来,本不是奇事; 而且我个人是曾饱饫过江海与印度洋无比的日彩的。但在高山顶上看日出,尤其在泰山 顶上,我们无餍的好奇心,当然盼望一种特异的境界,与平原或海上不同的。
果然,我 们初起时,天还暗沉沉的,西方是一片的铁青,东方些微有些白意,宇宙只是——如用 旧词形容——一体莽莽苍苍的。但这是我一面感觉劲烈的晓寒,一面睡眼不曾十分醒豁 时约略的印象。
等到留心回览时,我不由得大声的狂叫——因为眼前只是一个见所未见 的境界。原来昨夜整夜暴风的工程,却砌成一座普遍的云海。
除了日观峰与我们所在的 玉皇顶以外,东西南北只是平铺着弥漫的云气,在朝旭未露前,宛似无量数厚毳长绒的 绵羊,交颈接背的眠着,卷耳与弯角都依稀辨认得出。那时候在这茫茫的云海中,我独 自站在雾霭溟蒙的小岛上,发生了奇异的幻想—— 我躯体无限的长大,脚下的山峦比例我的身量,只是一块拳石;这巨人披着散发, 长发在风里像一面墨色的大旗,飒飒的在飘荡。
这巨人竖立在大地的顶尖上,仰面向着 东方,平拓着一双长臂,在盼望,在迎接,在催促,在默默的叫唤;在崇拜,在祈祷, 在流泪——在流久慕未见而将见悲喜交互的热泪…… 这泪不是空流的,这默祷不是不生显应的。 巨人的手,指向着东方—— 东方有的,在展露的,是什么? 东方有的是瑰丽荣华的色彩,东方有的是伟大普照的光明出现了,到了,在这里了…… 玫瑰汁、葡萄浆、紫荆液、玛瑙精、霜枫叶——大量的染工,在层累的云底工作; 无数蜿蜒的鱼龙,爬进了苍白色的云堆。
一方的异彩,揭去了满天的睡意,唤醒了四隅的明霞—— 光明的神驹,在热奋地驰骋…… 云海也活了;眠熟了兽形的涛澜,又回复了伟大的呼啸,昂头摇尾的向着我们朝露 染青馒形的小岛冲洗,激起了四岸的水沫浪花,震荡着这生命的浮礁,似在报告光明与 欢欣之临莅…… 再看东方——海句力士已经扫荡了他的阻碍,雀屏似的金霞,从无垠的肩上产生, 展开在大地的边沿。起……起……用力,用力。
纯焰的圆颅,一探再探的跃出了地平, 翻登了云背,临照在天空…… 歌唱呀,赞美呀,这是东方之复活,这是光明的胜利…… 散发祷祝的巨人,他的身彩横亘在无边的云海上,已经渐渐的消翳在普遍的欢欣里; 现在他雄浑的颂美的歌声,也已在霞采变幻中,普彻了四方八隅…… 听呀,这普彻的欢声;看呀,这普照的光明! 这是我此时回忆泰山日出时的幻想,亦是我想望泰戈尔来华的颂词。 (原刊1923年9月《小说月报》第十四卷第九号) 注① 振铎,即郑振铎(1898—1958),作家、编辑、文学活动家。
他是文学研究会 发起人之一,当时正主编《小说月报》。 【赏析】 有才华的作家跟一般的作者相比,就是有点不一样,那怕是应命而作,那怕是匆促 成章,也总会显露出一些天才的麟爪来。
《泰山日出》是篇应命之作自不待言,这在文章的小序中已有说明(第一段即小序)。 更重要的是,泰戈尔作为东方文学的泰斗,不仅有“天竺圣人”之誉,还是获诺贝尔文 学奖的第一位世界性诗人。
在他一九二四年来华访问前夕,“泰戈尔热”已来势汹涌。 为“泰戈尔专号”写颂词,不是件轻而易举的事。
徐志摩以“泰山日出”来隐喻泰戈尔 的文学创作和来华访问,表达中国诗人对泰戈尔的敬仰的感情,真是一个卓越的比喻。 这是何等倾心的盼望、何等热烈的迎候,何等辉煌的莅临!诗人以他才华横溢的想象和 语言,描绘了一幅令人难忘的迎日图: 我的躯体无限的长大,脚下的山峦比例我的身量,只是一块拳石;这巨人披着散发, 长发在风里像一面墨色的大旗,飒飒的在飘荡。
这巨人竖立在大地的顶尖上,仰面向着 东方,平拓着一双长臂,在盼望,在迎接,在催促,在默默的叫唤;在崇拜,在祈祷, 在流泪——在流久慕未见而将见悲喜交互的热泪…… 这泪不是空流的,这默祷不是不生显应的。 巨人的手,指向着东方—— 东方有的,在展露的,是什么? 东方有的是瑰丽荣华的色彩,东方有的是伟大普照的光明——出现了,到了,在这 里了…… 这里的想象和构图都是不同凡响的。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文章通篇描写的只是泰山 看日出的情景和幻想,欢迎泰戈尔来华只在结尾提到。诗人的潇洒,诗人的才华都体现 在这里:徐志摩并不把为泰戈尔来华写颂词的大事,当作一项精神负担,照样游山玩水, 乐而忘返。
他不想为文苦吟,而是兴之所至,全凭灵感。但他能把切身的经验感受调动 起来,融入一种更有意味和张力的艺术创造,即使偷懒取巧,也表现出偷懒取巧的才气, 不失基本的艺术魅力和奇思妙笔。
正因为此,这篇《泰山日出》仍比一般平庸的颂词要 高明十倍。这不仅体现在作者笔笔紧扣泰山日出的奇伟景观,却又每笔都蕴含着欢迎泰 戈尔的情思与赞美方面;而且反映在独特的个人经验与。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30106/265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