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正文

《他们老了(知乎周刊 VOL.136)》读后感_4000字

《他们老了(知乎周刊 VOL.136)》读后感4000字

能触动人的话题,能引发共鸣的书。

老去的不止他们,还有我们…

用心去经历生命的旅程,哪怕是后半段,哪怕是临别…

国际惯例分享划线和想法

在父母无法搞定新鲜事物,或是身体和精神状态大不如前,或是身为子女的我们必须开始参与家庭重大决策的时候
似乎每个人都知道,男女暧昧的时候,冷不丁的一句「在干嘛呢?」,其实等于「我想你了」。但讽刺的是,很多人——包括我——却把父母发来的「在干嘛呢?」理解成「我又来烦你了」
爸妈是不会没事问你在干嘛的,它的后文,可能是「老朋友猝然离世,我害怕了」,可能是「今天降温了,我的关节又痛了」,也可能是「别人家的孩子又回来了」……总之,是他们想你了
这大概是「老」这种感觉最美好的一面,是数载光阴慢慢酿成的醇厚绵长的味道。
平和又顺其自然地面对身躯的老去,而用一颗年轻朝气健康的心去生活
敲打是两岁小孩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这个敲打并听的动作是图式
拿到不认识的新鲜玩意儿敲一敲,这是同化
现在拿到一个鸡蛋也敲一敲,结果鸡蛋破碎了,于是知道类似鸡蛋一样的东西是不可以敲的,最多就是轻轻碰一碰,就是顺应
在人的认知中,原有图式无法同化新事物的时候,就是一种不平衡状态,当改变原有图式或增加新图式后可以解释新事物的时候,就达到一种平衡

让·皮亚杰(Jean Piaget,生于1896年8月9日,逝于1980年9月16日),瑞士人,近代最有名的儿童心理学家。他的认知发展理论成为了这个学科的典范,一生留给后人60多本专著、500多篇论文,他曾到过许多国家讲学,获得几十个名誉博士、荣誉教授和荣誉科学院士的称号

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四个概念来自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
顺应的过程会伴随迷茫和痛苦,但它确实积累更深刻全面的智慧
能很快适应新环境并深刻理解新环境的人,也是最容易做出成绩的人(这些人的图式对周围世界的解释力更强)
好像小孩子都愿意改变,那是因为小孩子的图式较少只能解释他所认识的世界的一小部分,成人随便给他一个图式,他都会觉得这个图式很明显地比他原有的图式更好地解释世界
好像老年人都不愿意改变,那是因为老年人的图式已经很好地解释他所认识的大部分世界,他觉得你的图式没有明显地优于他原有的图式,就没有必要去经历迷茫和痛苦来改变已有的图式
所以当觉得某人认死理的时候,不妨从这个人建构世界的角度出发,用他的更坚信的观点来改变他现在的观点
医学营养学目前的看法是,对于糖尿病患者,含糖量 10%~20%的水果,空腹血糖控制较好者应限制食用;空腹血糖控制效果不理想
行为诱因一般是指直接激发行为者采取行动的导火索

失智症十大警讯

1. 记忆力衰退,影响日常生活。最常见的脑退化症状就是记忆力的衰退,特别是新的记忆无法形成。有些老人的会表现出重复地问同一个问题。
2. 觉得计划事务或解决问题有困难。有些人会觉得自己很难开始计划一件事,或者对数字的处理产生困难。比如,有些照顾者会发现,以前老人家会做很多菜,但现在有复杂步骤的菜就不会了。
3. 执行熟悉的任务有困难。 有些会觉得很难完成一件事情,比如,有些老人会去超市买东西,可是买到一半发现不知道自己到底来超市要买什么。
4. 对时间和地点感到混乱。这就是楼主所提到的迷路问题,特别是以前很熟悉的地方,比如一些经常去的餐厅,突然自己去就会迷路。有些老人也会对时间产生混乱感,分不清白天黑夜,或者今天是几几年几月几号等等。
5. 对视像图片或空间的理解感到困难。这里是指一些视觉上的判断力,比如判断远近啊,颜色等。如果开车的话,就会有所影响。
6. 语言产生问题。这个也是个比较常见的病症,有些老人会无法继续一个对话,可能突然就不知道要说什么了,或者不停重复一句话,也可能用错词语,想不起来适合的用词等等。
7. 随处乱放东西,想不起来放在哪里。有人会说这个人人都会嘛,但有失智症的老人更容易把东西放在不适当的地方,比如把水果放衣柜里,还可能因为自己乱放东西,以为是家人或朋友偷了。
8. 判断力下降。对身边发生的事情无法做出准确的判断,比如,有时候自己身处危险,但却不知道保护自己。
9. 失去工作或社交主动性。对自己以前特别感兴趣的事情失去兴趣或变得特别被动。比如有的老人以前很喜欢打麻将,但现在却打不起兴趣。
10. 情绪和性格的突然改变。情绪变得不稳定,容易焦虑、发脾气,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
迷失方向(大脑皮质顶叶:方向感)、忘记近期的邀约(海马回:短期记忆受损)、找不到东西开始急躁不安、易怒(杏仁核:情绪控制受损)、渐渐无法完成填字游戏(大脑皮质颞叶:语言功能受损)、无法控制自己小便(大脑皮质控制排泄的中枢神经受损)

在熟悉的地方迷路

不是不记得怎么走,而是突然之间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
阿兹海默症和其他原因引发的失智症在现在的医疗范围内,是不可逆的,但是不代表我们束手无策。生活习惯上,良好的睡眠、睡眠、睡眠!均衡饮食(多吃鱼吧,没坏处),每天适量的锻炼比如广场舞,积极的脑部「活动」比如下棋(是的,脑子跟肌肉一样,不锻炼就没了,所以脑子是要动的),还有做孩子的适时的关心,都对老人家健康地长寿有帮助。
要延缓认知能力的衰退,除了吃药,平时能够做的也就是三点:保证睡眠、保证营养、保持一定的认知任务练习。

如何帮老人找到爱好?

一个终生爱好很重要。
这个爱好最好包括以下几个特点:
1. 有不同难度级别,能促进老人不断学习进步
比如下棋,有五子棋、围棋、国际象棋等等可以选择,再不然跟小孙儿玩跳跳棋也是可以的。根据棋友棋力不同、是跟真人下还是电脑玩儿,能找到合适自己的节奏,不至于一直输得太沮丧,也不至于赢得太轻松。
类似的麻将、扑克牌等等都是可以的,不过也不能太过,通宵什么的就弊大于利了。
2. 身体和脑力都能锻炼到
比如摄影,照相要找角度、看相册、跟影友讨论怎么拍好,或者研究器材;同时,也需要足够的体力支援,能拿着相机手不抖,还要根据季节游山玩水。想想也很美好呢。
3. 有社交元素
比如广场舞,阿姨们有不同的邦交小团体,互相之间有些舞蹈要配合,还要跟隔壁的抢地方啊比谁跳得好啊,等等等,开心着呢。
4. TA 得喜欢、很喜欢、真心喜欢!
这是放在任何年龄段都适用的,喜欢的事情,真真可以钻研一辈子。
好多老人说自己退休以后没有爱好,其实仔细扒拉扒拉他们之前日程生活中比较在行的事情,比如特别容易跟人自来熟啊,模仿别人口音特别厉害啊,吃东西一下子能知道厨师放了什么料啊,都是可以钻研出花花来的。
特别能跟人相处的喜欢聆听的可以去看看咨询师需不需要实习老人呀,香港有些机构开启为年轻老人设立的咨询课程,让年轻老人为年长老人做简单的身心排查;
模仿口音厉害的可以学学新的语言呀,这样跟孩子出去旅游的时候可以多些自由度,会说几句简单的英语总是没坏处嘛;
吃东西一下子知道什么料的可以尝试回家把菜品复制出来嘛,也可以钻研自己新的菜谱口味,拍出好看的食物日记,经营自己的下厨房小站,甚至出版一本自己的菜谱。
我们自己也可以从今天开始,想想自己到底有什么能做一辈子都不会厌倦的事情呢~
药监局,全称叫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主管「四品一械」,四品既食品、药品、保健品、化妆品,一械既医疗器械
正规的药品是「国药准字」,Z 开头的是中成药,H 开头的是化学药,也就是西药。

容易成为假药的重灾区

很多不能治疗的慢性病,比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痛风,肝炎等
元气这种说法,个人觉得也不像严谨的中医术语,普通人印象里大约等同于精力、功能状态、生活质量之类的统称。短期内,手术就像一场创伤,多少会有影响,但是大多数情况下可以完全康复到手术前
所谓功能储备,可以从一个人的日常生活状况得出,如果一个老人登高三楼、平地步行 200 米以上毫无困难,那他完全具备应对手术的心肺功能,反之则具有高的围手术期风险
内科疾病诸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病等无疑会增加手术风险
卧床并发症:肺炎、褥疮、泌尿感染、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手术短期风险

心脏、肺、肾、脑血管……你能想到的每一个器官,都有可能在手术后发生功能障碍。或者因为疾病本身,或者由手术、麻醉带来影响。时而轻微,时而瞬时致命。

手术的长期影响

手术不论大小,毕竟切除了人体一部分组织。切掉一大片肺叶,肺功能自然不如术前;胃肠切除一段,虽然大多可以代偿,消化吸收功能难免是不如术前的。笼统地看,说手术伤元气固然不精确,但是手术终究是一种有创的医疗行为。最终是否能恢复功能,还是取决于手术范围。

通常由于病人及家属欠缺医学知识,往往无法和医生平等有效的沟通,只能被动接受…
记得女儿出生为妻子分娩签的手术同意书,大部分看不懂,感觉就是会有各种风险如果有问题跟医院和主治医生没关系…甚至是输血都有各种风险如有问题跟医院无关…
这种情况除了签字还有别的选择吗?

其实有过和医生进行手术谈话签字经历的人应该明白,医生对于手术的获益和弊端是非常坦诚也愿意积极沟通的,如今的医疗模式,讲究知情同意,是在患者充分理解手术利弊的条件下患者允许,医生才能进行手术治疗
Life review therapy(文献 2),人生经历回忆疗法,是现在针对老年人抑郁情绪临床验证有效的干预方式。其实关于家中老人我们未曾参与的过去,花点时间听他们聊聊,对我们来说也可能大开眼界。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30107/26787.html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