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正文

《群山回唱》读后感_1700字

《群山回唱》读后感1700字

(该书评纯属复制粘贴)


看《追风筝的人》的时候,以为胡赛尼先生是一位苍桑的、沉重的、严肃的带着悲伤的老人。前段时间看他的一个专访时,发现他竟比我想象的要年轻,有活力。眼神充满着希望和对自己文字及这个世界的爱。

罗曼罗兰说:世界上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还依然热爱生活。

我想,胡赛尼先生就是这样的英雄主义。

从他的《追风筝的人》、《灿烂千阳》到《群山回唱》,都着在讲述着悲痛而沉重的故事。这些故事都发生在一个叫阿富汗的小小国家,长年的战火纷飞、家园失散。这样的痛,不是你我此等生活在和平国度的人能够体会和感知的。而胡赛尼先生却用一个个鲜活的文字,一个个真实的场面让我们看到,在那样一块数年经历着磨难的土地上,开出了怎样爱的花朵。

莫言曾说:一个伟大的作家,必定都是会讲故事的人。

在《群山回唱》的开篇,胡赛尼先生就证明了这一点。

他用一个带有心碎且寓意深刻的故事作为开头:穷山沟里来了魔王,要抓走几个可怜的童男童女,魔王来到谁家门口,谁家都必须得交出一个孩子,一村子人愁眉不展,如临大敌。这是阿卜杜拉的父亲在卖掉女儿帕丽之前讲给儿女听的故事。

在一个一觉不知能否醒来的国家里,一个绑着头巾的大胡子男子如此温柔地给自己的孩子说着故事,这种痛与爱是纠缠难解的。帕丽最终还是被卖掉了。我们当然会在内心怪罪这个狠心的父亲,怨恨这没完没了的战争。可是,乱世之中人如蝼蚁,家被毁了,生活无法维系。为了活下去,就算是违心的,也只能咬着牙坚持下去,为了帕丽不像小儿子那样冻死,送给别人,也许还有一线生机。因为只有“砍掉一根指头,才能把手保住”。

整个故事跨越60年,从二战后的四十年代说起,以阿富汗的整个动荡局面为背景,一直讲述到二十一世纪的现在。在这期间,世界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而阿富汗也一再重复着同样的厄运。故事中的人们,流离失所,背井离乡,亲人不能相聚,生死不由自己控制。。。。。。。阿卜杜拉失去了妹妹,帕丽离开了亲人,弟弟伊克巴尔一家有家难回,被当作难民收容。这样的战争孤儿、这样的离散故事在今天的阿富汗不是少数,几乎随处可见。就像他在书里说的一样:每平方公里,都有一 千个悲剧。

曾在看《追风筝的人》的时候,书中的爱、愧疚、恐惧、赎罪苦难一直萦绕心头,那种痛如同一块鲜肉放上火红的铁板,发了出“滋滋”的声音,冒出了延绵的青烟。这种痛或许会好,可是总有刺眼的疤留下。在《群山回响》中,有同样的苦难,却渗透了不一样的痛,这种痛如同帕丽在说书中说:我没有病,可是我总感到疼,但我不知道是具体哪里疼。

这本书没有像《追风筝的人》那种去用直接的语言来揭示人物命运,而是在有苦有泪的陈述中交代着他们的生平。每一个人都是有所缺失的,缺失的我们在山谷围绕中呼喊是没有回响的。我们是跟他人有着紧密联系的,是和这个社会这个世界的命运血肉相连的。在这种联系中,会经历深刻的痛,尝到流泪的苦,却同样在这种联系中,学会了责任,牺牲、理解和深厚的爱。

故事的最后,失散了50年的兄妹阿卜杜拉和帕丽终于团聚,他们的继母帕尔瓦娜和自己的双胞姐姐马苏玛在长久的互相伤害和妒忌中互相原谅和成全了对方,他们的舅舅纳比在自己主人的同中承担了责任和牺牲。。。。。。这并非圆满,苦难依然还在发生,战火没有停下来的迹象。每一平方公里,一千个以上的悲剧接连上演,这是整个阿富汗民族的悲歌,也是和我们有着联系的世界一方的巨大的痛。

我们终究改变不了历史的洪流,如同胡赛尼先生说:放眼世界,整个人类经历的苦难,远远比他的文字更为真实,而这一切,时间都是最好的见证与记载者。

我们都是这个世界中的一份子,也都在经历着看似不同的痛。无数次的会在这片无边的山林里迷路,在群山之中无助孤单,无一幸免独自面对苦难的过程。而唯有保持有希望的意念,才能穿透痛的束缚。曼德拉说:希望是无限的,此时的我就像是经过长长的跋涉到达了终点。

这终点的爱,是深厚的、温暖的。

在不久的将来,你我在长长的跋涉后,终将会被深厚的爱紧紧包围。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30107/26974.html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