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正文

《康熙大帝(全集)》读后感_1800字

《康熙大帝(全集)》读后感1800字

忘了在哪看过,有人说余秋雨先生的《一个王朝的背影》掀起了清宫廷剧的拍摄热潮,确实,但凡是二零零年以后稍微能记点事的人,对《还珠格格》、《铁齿铜牙纪晓岚》之类的荧屏经典绝对会有所耳闻。

余先生的的《山居笔记》开始于1992年,而二月河先生《康熙大帝》的第一卷则开始于1984年,可以算是前辈了。如果说余先生的《一个王朝的背影》给那段离我们不算太遥远的历史和荧屏一个互通的走廊。那二月河先生的《康熙大帝》乃至整个帝王三部曲,则给予那段枯骨般的历史以强健的的心脏和有力的四肢。

出场人物难计其数,洋洋洒洒几十万言。恢宏胆略,鸡毛蒜皮。流血漂橹,你侬我侬。让人嗟叹不已,又拍案叫绝。

看这本书时,我正无比迷恋西苑的一家黄焖鸡米饭,从江城冬天砭骨的冰雨中一下子钻进氤氲着肉香菜香米饭香的店里,暖色调的灯光把打在伞上的雨水一点点蒸干。坐在不大的桌子前等着白瓷碗盛的冒着热气的米饭和黑砂钵盛着的还在滋啦滋啦作响赖在沸点不愿离去的鸡汤一齐端上来,此时打开手机,看魏东亭大战鳌拜,看周培公指挥攻城。

好吧其实这跟这本书没关系,只是我突然饿了。言归正传,《康熙大帝》人物多,故事多,情节又如黄河九曲。写一篇书评势必要呕心沥血,绞尽脑汁。鉴于还要期末考试,姑且避重就轻,写点读后感充充数算了。

那么,对我而言,这部巨作就可浓缩成一个关键词。

时间。

我初次意识到这个词的时候,是看康熙一段心理活动的描写。四卷下来,原文究竟是什么已经记不大清楚,只依稀记得是在翦除鳌拜前后,当时的康熙朝气蓬勃,意气风发:他才十八岁,还能干多少事啊!这一句顿时让我彻彻底底发现了青春究竟有多美好。第二次是好像是在平叛准格尔时,文中,康熙“摸了摸下巴新修理过的胡须”,这里虽然描写的是康熙由一个少年皇帝成长为一个更加成熟稳重的君主,但在我看反而有些悲凉在其中,登时就好不唏嘘。第三次,已经是第四卷的最后一章,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将军气绝多时,仍端坐在畅春园的门洞,正是当年随魏东亭进宫的犟驴子,正是当年太监内乱时皇后特许在宫中杀人的武丹。开始读到这时真有些感慨万千,热泪盈眶。

不知道为什么,现在对时间这个词特别敏感。往年过年走亲访友,我都是因为辈分低年龄小坐不上大桌正席。只是坐着小板凳和筷子都拿不稳的弟弟妹妹们靠茶几吃菜喝可乐。自己也没有意识到哪一年开始,大桌上面突然有一个座位,一副碗筷属于我,杯子里的液体也由甘甜陡然变得辛辣上头。原来茶几那边属于我的位置由我的弟弟妹妹们坐着,他们原来的位置上,又坐着几个拿不稳筷子的小孩——已经是我的晚辈了。

不知道该管这个叫成长,还是叫衰老,越活越分辨不出这两个词真正的区别。成长一直是个让人高兴又让人悲从中来的词,越来越分明的喉结与肌肉线条让我感受到了是作为一个男人的骄傲,独自开车带着一堆比我小七八岁的弟弟妹妹出去玩也让我第一次发觉了作为一个成年人的压力。我一直认为自己没有准备好做一个能独当一面的大人,即使我马上就要开始我人生中的第二十个年头。随着年岁增长,越来越觉得时间过得好快。我记得当年小沈阳在春晚上“眼一闭一睁,一天就过去了”的名言,那一年我还不到十岁,对这句话自然不放在心上,只被小沈阳怪异的声腔逗得笑成智障,现在再回头看看这句台词,心底莫名一阵酸涩。就这样告别少年、青少年,着实不甘心啊。

但是时间还要过下去。最终有一天,曾经长发飘飘的少年会变成谢顶的胖大叔,曾经满脸胶原蛋白的小姐姐也不得不更加依赖面膜与精油。我一直都想问问那些长辈第一次坐大桌时的感受,第一次面对成年人的压力时的感受。但一有机会了反而不知道该如何开口。感觉这是一个伤疤,贸然揭开会很不像个大人。也许真的只能让自己去经历吧。

现在才知道,“一闭一睁就是一天”并不是个很轻松的玩笑;现在才知道,“向天再借五百年”不是作词者单单写给电视剧;现在才知道,古人的伤春悲秋并不是无病;现在才知道,老爹站在镜子前面一站快一个小时拼了命似地拔白头发并不是为了好看。时间在哪里停下哪怕一会,就像康熙也不得不老去,就像黑钵里的鸡汤不得不离开沸点。

2018年的雪还没有化,2019年的雪已经纷纷扬扬飘飞而至。又要成长了,又要,走向衰老了。

我没准备好衰老,但我一直准备着成长。

如果成长得不算太失败,衰老或许没那么可怕吧?

你好,20岁。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30107/27068.html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