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心理学1:日常的设计(增订版)》读后感1000字
鉴于此书写于八十年代,不仅能看到里面很多想法都已经成为了现实,还能看到智能家居这类想法的初步构思。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扬起的尘埃里,大概都是这些指路人坚定的身影吧。作为门外汉,我就瞎说自己看完的想法了:
1. 从用户出发,随着商品同质化越来越容易,用户体验就是制胜的关键。好的产品设计应当是接地气的。
2.作者大概有种返璞归真的愿景,想让每种物件回归最本质的功能。这劲头有点像时下最流行的“做减法”呀。
3. 很多考虑单纯从用户考虑,比如为了更好建立用户逻辑,把左右推动改为前后推动。觉得说,如果将控制器的制造成本、维修保养周期、美观度、空间利用率等条件一同考虑进去,会更合理一些。若为此造成物件价格上升,对于用户来说,说不定他们宁可用操作复杂但便宜的那个物件。
4. 从发展的眼光来看一个产品的设计。毕竟每个产品不是一出产就是完美的,也是在不断进化,我们需要去发现这些设计冲突或者忽略了人误操作、不理解等情况,但也别太苛责。
5. 习惯的重要性。文中有个例子是说作者对一排开关的吐槽,说常常搞不清楚对应关系,便自己设计了一个控制板,开关按照对应位置摆放。我觉得物件设计,有时候也与场合相关。如果是一个公共场合,使用对象多是第一次使用或者频次很低的用户,那么建议设计要明白简明,让人一眼就明白如何操作。如果是自己家里这种私人场所,那么可以因为美观等因素去牺牲部分简洁性,因为操作对象是固定的人,那么经过一段时间的习得后,习惯会让用户很自然地记住对应关系。
6. 想说一段关系很弱的思考。因为我向来很佩服各位能写工具书的作者。能把一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只知道做的事情,能归纳出规律,能写出理论依据和步骤分析来。我却是个理论薄弱者,所以我很苦恼。
我发现,同样一件事,有些人会做,还会做得很好,但是一旦问他原因,他却不一定说得出所以然来,他只是有个直觉告诉他应该这样做。而有些人,却能说一大堆理论依据,帮你分析步骤,告诉你依据,告诉你指导原则(暂不清楚事情是否真的能做好,以及实际结果产出是否真的符合他的原则)。
我以前常常觉得,前者才是聪明人,因为他们做得好是出于本能,而后者并不是聪明人,因为没有本能所以他们只能去探索方法和步骤,这类人并不聪明但却适合做教育者,比如名人运动员的教练员。
不过毫无疑问地,事情做得好,又能归纳出事物规律的人,肯定是上天赏饭吃的那种人。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30107/275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