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正文

《鱼翅与花椒》读后感_1600字

《鱼翅与花椒》读后感1600字

读完这本《花椒与鱼翅》,我简单总结一下读后感:
1、感觉作者非常奢侈地在年轻的时候去一个神秘的国家研究一份不被任何人所看好的“专业”,在混杂着文化冲突的氛围中,开启她对食物的各种认知。不仅是对中餐,还引发了她对自己国家英国饮食的反思(包括她曾学过的法式料理),这其间也包含了对人们接纳食物的感受过程。我最大的感悟是,年轻人的学习真的可以不拘一格。重点是你跟着世界的连接点是什么?这个“连接点”可以是科技的力量,是艺术和体育,是学习数理知识和专业技能,当然也可以是“食物”。毕竟食物和烹饪往往跟人文、历史和文化有撇不清的关系。
但是遗憾的是,中国人对“君子远庖厨”还是有根深蒂固的固定思维,至今偶尔提到“新东方毕业”好像还是个戏虐的口吻在调侃厨子。这让年轻人其实很容易关闭一种精彩人生的可能性。追究其原因,这种类似的文化断言对国人的影响力有可能是因为,西人的教育旨于追求个人享受身为人带来自我价值最大化的过程,而中国教育旨于建功立业衣锦还乡光耀门楣,必要的时候,个人兴趣和情趣都比不过家族利益和人情社会给人架构的虚无的价值。
所以我真心期待我的孩子人生里可以有一份扶霞那样down-to-earth的热情,去接纳自己跟这个世界真诚连接的机会,它可以是食物,也可以是其他任何有形的和无形的东西。但是无所谓,只要那个起点是源于内心的热情、兴趣、以及好奇心,就够了。
2、我很惊叹于这个英国女人的文笔怎么能这么地道,里面夹杂的四川方言都能轻松自然,后来发现原来是何雨珈的翻译,很喜欢她浑然天成的文字,但我也很好奇这个英国人英文文笔到底怎样,怎么被何雨珈翻译得那么好。
书里面其中一句:“他的面馆曾经伫立的地方,只留下一片拆除后的残骸,如同月球表面一望无际的碎石,偶有打破的泡菜坛子和饭碗散落其中。来来往往的人中,也没有一个知道他的下落”。
这段写成都一个面馆小老板经历中国时代更迭,原来的地方逐渐被新的建筑取代的无力感。我森森觉得,即便那个女英国人能感受感知写出来这段,但是也只有中国人能翻译出来这种感觉……
3、我觉得这书神似陈晓卿的《至味在人间》,表面上再讲食物,其实都是讲人生。鱼翅花椒这本书更掺杂了文化冲击,对我们这些人在异乡的一代移民来说,多了一层感同身受的东西,所以更加有趣了。
4、这本书比较精彩的还是上半部分写在香港,主要是四川生活的那部分,描述川菜、四川人,以及自己学习川菜的经历。因为有深入经历,所以才能有深刻见解。之后写湘菜粤菜北京菜这些就不如前半部有情趣和格调了。
5、每次回国我都要好好逛好几次当地的菜场,必须也是必要的。读了这本书我更加意识到,其实饮食有可能是在美国的华人跟故土连接的最重要的一根管道,承载了太多回忆和感情在里面。那些肮脏的市井小巷边的菜市场,跟小贩为了几毛钱讨价还价,每一颗菜都要挑挑拣拣哪怕是一根葱,还有看那些活蹦乱跳的动物是如何从鲜活的生命被麻木的人们当作食物来快速高效地杀害的过程,都像是在任何欧美国家无法享受的视觉盛宴,让我有些迷恋。
我比较喜欢跟菜市场用闲暇时间帮父母卖菜的孩子聊天,看他们娴熟地如何帮客人称量。一般我理解这些孩子眼中、心里和脑子里其实无比期望远方,比如去一个如“美国”的地方学习、工作、生活。而可能无比厌恶当下在肮脏喧闹的菜市场帮父母做这样机械的工作,只是讨一份生计。但是如果是上帝的视角(不是我)来看待这件事的话,你很难分辨到底哪一种人生更美妙?是华尔街西装革履的精英每日出入高档写字楼?还是不修边幅在春天的阳光明媚的午后微醺在混合复杂味道的菜场无忧无虑地卖菜?我其实也说不清楚。但目前两种人生于我而言都想尝试吧。不同的是,有那么一种人,真正的强者和牛人,是可以在两种境界的人生穿梭和游刃有余。出世和入世都稀松平常,千帆阅尽,无所谓繁华,平常心对待鱼翅燕窝海参,平常心对待AI互联网比特币区块链,更能平常心对待葱花臭豆腐烂泥巴,用尊重的心态接纳每一种不同和可能性。我比较佩服这种人。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30107/27721.html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