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罗门之歌》读后感1300字
“你想要我的命吗?——《所罗门之歌》
如果按照之前读到的意大利作家安贝托·艾柯的《悠游小说林》里提到的那样:“容我引述博尔赫斯(另一位在这个领域常被提及,并且二十五年前来此作过讲座的灵魂)的一个妙譬:森林是一座小径分叉的花园。即使林中没有已被人踩出来的明显小径,每个人仍能追循自己的路径,决定在某棵树前左转或右转,而且在遇见每棵树时都会做出选择”,—— 如此这般将每本小说都比喻成森林的话,那么今天的这本《所罗门之歌》根本就是一座乱七八糟毫无章程毫无规划的野树林子。或者说这是一片原本无路人迹稀少荒山野岭上的野树林,里面哪里有什么正经称得上“路”的东西,不过时不时零落可见的黑白塑料袋,都会在准确无误地提醒你,这里曾经有人来过(有过“路”)......
有很多景色,只有离得远一点,才精彩。无论是森林也好,还是被标榜着诺贝尔文学奖的金光灿烂也罢,《所罗门之歌》在我看来就是一组凌乱的画面里一群支离破碎的人物试图在撑起一曲人类伟大的史诗。即使我也找来各种名家之导读,然而我得到的关于此书的评价就是“《所罗门之歌》是如何读和为什么读这种求索的一剂物”—— 《如何读,为什么读?》哈罗德·布鲁姆的这种既模糊又百搭的答案。我就在想,如果这个故事的作者不是黑人呢?如果作者是白人呢?如果作者是犹太人呢?有很长一段时间,我拒绝跟所有因为我的肤色或原籍而要跟我交朋友的人。我很明确地告诉对方,如果你感兴趣的不是我,而是我的鼻子眼睛及其它,那就算了。对于一部文学作品呢?它最不应该拥有的称赞就是因为它的颜色吧……
总之,我不觉得这本书对黑人奴隶种族歧视等等诸多人类现代文明史里经典话题有什么新的思考,也不觉得作者的全文布局有什么新的奇妙之处,但是,这本书,就好像是高速公路边上的无人树林一样,一脚踏进去,耳边是异常兴奋的车声,脚底是无处安放的尘土,漫无目的却必须向前的视野里,总是能遇到一点点打动你:“抓住这片土地!得到它,握紧它,我的兄弟们,利用它,我的兄弟们,摇撼它,挤轧它,翻转它,扭曲它,揍它,踢它,亲它,抽它,踩它,挖它,耕它,播它,收它,租它,买它,卖它,占有它,建设它,扩展它,把它传给你的子子孙孙—你们都听清楚了吗?把它世世代代传下去!”—— 我喜欢文中呼啸而过的这种节奏,想必原文里会应该更有力量。
我也喜欢在鞋子脏了,裙子刮了,沾满一身土的不自在后,仍旧找不到出口时能听到有人说:“我不是指那个。我不是说他们要你死;他们要你这个活跳跳的生命。”—— 白人要黑人的命,为他们卖命;女人要男人的命,为她们拼命;朋友要兄弟的命,可谓成命;父母要孩子的命,名曰奉命...... 如此这般铭心刻骨,飞与不飞,是*所罗门还是沙理玛、沙利蒙,麦肯·戴德,奶娃,“你现在是个大人了,可是光是大人还不行。你得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如果你想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你就得对付全部事实”。我们也是。
*注:戴德不是奶娃的真实名字;他的真名其实是沙理玛,读音沙利蒙或所罗门。——摘自《如何读,为什么读?》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30107/278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