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天下:多中心治理与双主体法权》读后感1300字
看评论,有读者评价这本书为“朝闻夕可死矣”,个人认为基本言过其实。
本书立意新颖,但论证逻辑差强人意,论证过程存在大量硬伤:整体论证力度薄弱,局部论证方式牵强。此外,书中文辞太过自负,有些板上钉钉式的结论让人读之啼笑皆非,痛苦不已。
评价一个投资组合的业绩,需要选取合理的比较基准,并考虑最初的组合策略。评价一本书,也需要首先明确这本书的定位,也就是说,先得进行基本的归类,这是前提。
就本书来说,这应该是一部严肃的政史学术著作。作者定位宏大,充满野心,试图用寥寥几百字概括整个工业前4000年华夏政治演进史。注重考据(在这点上与刘仲敬的书对比鲜明,刘的书也是严肃学术著作,却缺乏基本及必要的引述),然而考据不能支持论证,根据不足的推断和描述性(而不是分析性)的结论到处都是。
首先,套用物理模型、数学曲线论证社会政治模式特点,是作者颇为得意的学科交叉融合,其实只是把模型在完全不适用的范畴上平移,使用一个自然学科的定理or模型的手首要任务是证明其适用性,本文二话不说,拿来便用。模型和论证目标不但不融合,还彻底分离。
第二,引入大量作者自创的定义和概念,使得全书信息量巨大,结果是这些生僻/全新的概念成倍地“复杂化”和“高大上化”了一些简单的推理(常识),一页纸可以说明白的思路/观点,愣是写上好几章。
第三,可能是篇幅限制,也可能是论据本身不充足,举证客观上存在困难,作者在给出每一种政治模式时基本没有原始论据,或者即便有少量论据,也是总结性的conclusion,而不是fact。我读完这本书的最大感受就像是:通过反复训练记住了某个数学公式,但不理解推导过程。就本书来说,读完知道作者通过论证得出了五种政治制度模式,但对从摆论据到得出结论的过程,绝大程度上无法产生共鸣,觉得很牵强,甚至理解困难(当然也有可能因为本书目标人群是有详实历史基础的读者,应该对每个朝代的基本制度细节有较为详细的了解,而我自己先导知识不足——但我坚持认为更大原因是论证薄弱)。
第四,从论证结果看,用若干“关键词”编织成的五个粗陋网袋,其实装不下任何一个张牙舞抓性格迥异的王朝,或者即使强塞进去,各王朝突出的棱角触须翅膀胳膊腿脚,也透过网袋身上巨大的漏洞伸向外面——模型的包容性太差。虽然历代王朝的更迭充满重复性,但其各自背后的历史环境、时代背景、运行模式超出想象地复杂,灭亡的导火索也充满偶然性。愣是把某几个朝代放在一起,根据若干几个没有详实依据的所谓的“共性”得出它们属于同一个政治模式,甚至下结论说它们终结的原因是拥有同样的、落后的政治制度,很草率。历史是由人创造的,研究人研究历史,不可以这么刻板、空泛。
最后,这是一本严肃论著,这里面“给力”、“狗撒尿”等大量通俗语言,都是什么鬼!?
总结:一位对自己的跨学科能力充满优越感的老学究自信地分析了一番“天下之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大道理。
对于一个仅对历史感兴趣的读者,这本书缺乏可读性,不推荐。我相信市场上一定有大量严肃的和不严肃的、亲切好读又详实的历史著作(比如作者引述的各类文献,读起来文字朴实,清晰可人),可以满足读者。毕竟阅读是为了体会美妙啊。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30107/278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