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读后感1400字
可能,一直可以有
写书评简单也不简单,虽可以随心所欲,但不能胡说乱评,特别是对古典老师的书,信息量太大,结构层次复杂,要把对书本身的评价和感受融合起来写,想面面俱到的确有点困难。因此还是分开来,一是自己对作品本身的感受,二是读完后对生活的新感受。
一、对这本书的感受
小时候,自己喜欢捡石头,在河道里,在小路旁,通常成百上千个石头里总会有一两个五颜六色,长相出众的石头,虽不是宝石,没有物质价值,但自己却始终情有独钟,乐此不疲,捡来几枚小石头用水洗净,闲暇之余欣赏一番,想象着它的由来,代表的寓意,总会有一种别样的快乐,那是属于自己的快乐,不求他人理解、也无需他人理解的快乐。
长大后,捡石头的爱好在时间与空间上被学习工作阻隔,但却没有消失,悄悄发生了转换,如今感受也越发强烈,那就是在书里找,在各种各样有可能找到快乐的段落,文字里找。
这里面,有些书找的多,算是“富矿”,有些书找的少,算是“贫矿”,有些不仅没有反而令自己垂头丧气,算是“坑”。具体的衡量标准体现在划线与笔记的数量上,而古典老师的书,就是典型的“富矿”,从《拆墙》到《可能》,总能不断给人惊喜,带来启迪。
客观上讲,古典老师的书也有不足,结构不够清晰,知识点关联性不强,体系不鲜明。但这些不足也带来了好处,不需要系统理解才能吸收,每一篇都带给人不同的感受,只需一段就足以给人极大启发。估计这么多五颜六色的小石头不全是古典老师一人原创,但经过了他的打磨后却更易为人发现接受,也更贴近生活,闲暇之余捞出一段看看,也是极其快乐的一件事,若有人乐于接受分享,亦有共鸣,也是一件幸事。
以上是对书本身的感受,不谈价值,只谈愉悦与否。
二、对生活的新感受
看过一个视频,讲的是七年的故事,说一个人如果坚持从事一个行业七年,那么他将成为这一领悟的专家,所以减去我们年少无知和年老体衰那几年,一般人至少有七次机会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我不是?
《可能》里有这样一句话:无用的人生卑微,无趣的人生悲哀。我们害怕卑微,也恐惧悲哀,因此,一方面想要过的有用些,喜欢接受他人的建议,寻求安稳体面的工作,有保障的生活。另一方面,也渴望过的洒脱些,追随自己的内心,找寻曾经的梦想,仗剑走天涯,看世间繁华。
于是,矛盾产生了,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更多的是先要解决生存问题,有了工作得有老婆,有老婆得结婚,结婚得有房,有房得有车,有车得有余粮,有余粮要养孩子,孩子得结婚,结婚得有房……如此循环,这本身并没有错,但在为世界延续香火的同时,我们是否过上了自由有趣的生活。如果有,那很幸运,如果没有又想过,该怎么办。
古典说~自由=能力-欲望。有趣≠有用。
所以很简单,继续努力解决温饱问题,在允许的范围内适当控制额外的欲求,把精力与时间留给自己,不要有太强的目的,有趣产生快乐,仅仅是自己的快乐,不要想太多。
这样一来,如果七个七年中的每一天分出几十分钟一小时给自己过有趣的生活,那么即使做不成专家,也不会过的太差,即使儿时的梦想没实现,自己快乐又何妨。
所以现在,每当自己忙乱无奈的时候,想想大学理发店里喜欢拉二胡的老师傅,高中校门口喜欢吹口琴的清洁工,生活似乎也并不那么无趣单调。再想想海关公务员当年明月,商人海岩,工程师刘慈欣,想想那些不忘正业又始终胸怀志趣的人,偶尔安慰下自己,生活似乎也多了些可能。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30108/283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