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地年轻,优雅地老去:杨绛传》读后感1700字
杨先生2016年去世的时候,已经一百零五岁了!
在民间,过了一百岁的老人都有个雅号,叫人瑞,寿终正寝的叫寿喜丧。年纪大的老人家似乎都很开心,满脸的褶子堆着,讲话慢声细气,豆大的眼看什么都准。现在人的寿命都长,活到七八十岁也不是难事,难点就在如何身体健朗、头脑清明地走过生命中最后的时光。像杨绛那样一生波折,晚年家人逝去,孑然一身还能做研究、清平生活,着实不易。所以,我总是忍不住想知道她到底是怎么活到一百零五岁的。
这本书倒是讲的清楚,一生的事情都在,但有主有次,有故事有分析,看得明白:
第一便是,心大。杨绛本是诗书世家的千金小姐,老爹砸了一堆的钱供她读书、生活,从最好的小学到最好的中学,再到最好的大学,最后是最好的留学,甚至连出生的接生费都比一般人贵了不止一大截,足足达到十五个银元呢!结果嫁到贫寒的钱家。住得简陋就算了,还要照顾公公婆婆的起居,给大家伙儿做饭,学习烧煤球、扫地、洗衣服,甚至连小叔子的破内衣也要补,别人家都看不过,她只淡淡地说了一句,这种身份的转变是极其自然的,一点也不委屈,丝毫没有下嫁的感觉。
这种宽心,贯穿杨绛的一生,不管是和背信在先的李季玉校长冰释前嫌,还是名声大噪的时候甘居幕后支持钱钟书写作,亦或是下放时见谁困难就去帮不管是否曾被其落井下石……杨绛总是乐呵呵地做这做那,只说不要紧。她不自居,不偏激,甚至发现文革中的许多人都是披着狼皮的羊,认为真正温暖的人性还是存在于大部分人的心中。这种豁达和大度听起来匪夷所思,实际上是源于对人的信任和对文化的信仰:山重水复时便是峰回路转的时刻,真正人性和文化的光辉总是绝处逢生时最后的支柱。
也是因为这份信任,造就了杨绛的第二个特征,坚持。她坚持做正确的事情。有人写大字报批评钱钟书的政治倾向,杨绛不服,于是手书字报,亲自贴在大字报下面,批驳不实之处,导致被单独揪出并被公开大规模地批斗一番。说到此事,杨绛不无得意,她说自己是整个外文所唯一一个敢和人民群众拍板的人。除此之外,便是坚持读书,一年365天,一生105年,除开最开始的时候,她总是在读书,惜时如金地读书,读书也不是为了著书立说名扬后世,只是成了一个习惯,即使在困难时期也是如此。调任小学教员,先读完图书馆的书;扫厕所的时候心心念念《堂吉诃德》,学西语,译文章,不好的重来,绝不马虎。
因为这点坚持,还有了点不同常人的倔强。比如被学生揭发的第二天,她坚持打扮得漂漂亮亮地走进菜市场,亲证世态炎凉的威力,想起来那个样子肯定比《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中玛莲娜走在一群了无生气的小岛民中更加好看;在厕所发现被丢弃的译稿,死活抱着不肯放,完全忘了那还是一个特殊年代,那份译稿是赃物……畏耻与爱美是杨绛这一生中都放不下的两样东西,即使在朝不保夕的乱世,即使在一片狼藉之中。
宽心的人容易流于浅薄和不忠,因为什么都看得过更多的时候是无原则的畏怯;有所坚持容易流于刻薄,因为有坚持的人大多恃才傲物。杨绛早期的作品中还是能看到点傲物的影子的,然而时间越久,经历的人事越多,她的作品中傲物之气,越来越少,看开了的真趣愈发浓厚。《干校六记》本是极悲极恶之事,却写得极有真趣,一个在混乱年代心心念念丈夫与女儿的老太太形象跃然纸上。《“隐身的”串门儿》又写得极其自然,本应是高深的文论读来却处处是生活的味道,平易近人,好得出奇。
越往后,老太太的生活哲学越发融合,她接受的东西越来越多,坚持的原则也越来越清晰坚定。这大概便是宽容与守中平衡之后的产物。什么时候该进,什么时候该退,什么东西可有可无,什么东西分毫不让,这需要的不仅是先天的大智慧,更是一生的摸索经验。很多人不是在无原则的宽容中丧失自我,就是在无限制的坚持中丧失盟友,不要说活到一百零五岁了,能在每次动气中全身而退就不错了。
我看了这本传记,只觉得杨绛是个了不起的老太太,能活得那么久,还能活得那么漂亮。从活着,到活得久,再到活得漂亮,这其中对境界和努力的要求简直就是指数级增长。我不指望看了这本书就能从六十岁活到一百岁,但觉得学点宽心和守中的道理,兴许能多活十年呢。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30108/284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