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之道》读后感4000字
我系统读完芭芭拉·奥克利的《学习之道》这本书并不久,之前都是基于实际使用的目标在了解到一些方法后针对性的选读,所以这一次集中阅读有了些新体会,于是就系统写一篇关于这本书的读书笔记,一是记录下来便于回顾,二是通过将这本书再梳理一遍的过程完善我对每一个方法主题的认识。
《学习之道》16年出版,作者芭芭拉教授基于大量的脑科学及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一系列在数学与科学学习领域可执行、可操作的学习策略,比如组块记忆、提取练习、穿插学习法、间隔重复、故事助记法、解释性提问等,之后又经过众多读者的实践,很多方法已经被扩展应用到各学科的学习中,是一本很好的工具书,这样的书必然是要读很多遍的,但更重要的是在实践运用之后再读,去理解方法技巧里的理论常识,进而不断优化策略。
这本书主要讲了三个主题:学习过程中两种思维模式的切换、知识的记忆与提取和拖延改善与习惯建立。接下来逐一讨论。
(一)两种思维模式:专注模式VS发散模式作者首先引入了大脑中两种思维网络模式,即注意力高度集中的专注状态和更加放松的发散状态,通过弹球机模型介绍了两种不同模式下信息建立连接过程的区别,前者集中于脑中已经建立的信息连接通道,后者是更自由地将目标信息与其他信息建立连接。我们从生物生存与繁衍的动机里训练而来的两种思维模式,除了在进行数学和科学学习时会被用到,甚至在日常生活中,两种思维模式也在频繁切换。
那如何更直观的区分专注模式和发散模式呢?
想象从手电筒里打出来的光。专注模式下光束紧密,穿透力强,但只在一小块区域上。拨到发散模式后,光柱分散开,照射范围更广,但各处光强都会降低。
接下来作者阐明了专注模式转换到发散模式的关键,在于去做别的事,让大脑意识自然地忘掉之前专注思考的问题。又提供了激活发散模式的一些方法,诸如运动、开车、听音乐、洗澡和睡觉等。
关于两种思维模式有两点需要注意:
1)两种思维模式都需要左右脑共同参与,没有孰好孰劣,应协同使用。
2)学习数学和科学上的概念和难题时,应该先使用专注模式理解基本概念产生初步思路,而后采用发散模式激发灵感。
理解了这些基本的原理,才能更好地利用这两种模式解决问题并激发产生更多创意。这一部分给我两个最大的启发,一是纠正了我对发散模式的片面认识,以前我会将发散模式仅仅圈定在可以进行发散思考上,比如一道数学题多想几种解法等,显然这种理解有很大的局限性;二是提醒我关注自己对两种模式之间切换方法的使用,从专注到发散主要使用散步和听音乐,现在知道「睡眠」也是很棒的方式。从发散到专注主要使用记笔记、画图的方法,也使用过听轻音乐的方法。我在读书的时候的使用过「指读法」训练速度,目前5分钟周期内可以阅读5000字(大部分书籍),并写出所读内容的概要,正确率在90%以上。
(二)知识的记忆与提取作者先讨论了两种记忆类型:工作记忆与长期记忆,日常生活中大量的信息都属于这两种,接着阐述了记忆信息的过程是在信息间建立神经连接,继而产生记忆痕迹,最后提供了诸多切实有效的编码与提取方法。
如果你再去了解完整的信息编码过程,还应包括记忆的第一个层级感觉记忆,这是我们通过感官感受和认知到的信息,如看到的颜色深浅、听到的声音高低、皮肤感受到的温度高低等。当这些信息引起了你的注意并且你开始对它们作出反应时(询问后输入咖啡厅的Wi-Fi密码),就进入到第二层工作记忆里了。如果这些信息比较重要,才会被大脑通过一定的编码方式放到长期记忆的仓库里。
根据这两种记忆类型(记忆阶段)的论述,可以理解到:成功的学习就是将知识从工作记忆里「搬运到」长期记忆的大仓库,涉及知识的编码和检索两个步骤,这是计算机学科术语,其中第一步「编码」对应记忆存储,第二步「检索」对应提取使用。通俗地说,将学习到的新知识先存放于大脑中,然后在恰当的时候调出来使用。正如一句经典论述:你知道多少知识取决于脑袋记得多少,你拥有(真正知道)多少知识取决于你能在恰当的场合用出来多少。
具体到方法技巧上,组块记忆编码方式的高效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组块弱化了分散的信息结构,提升了记忆的数量,二是构建组块的过程将知识进行重组,使得新旧知识产生了联系,构建了更优化的信息组织形式,有利于检索。回想提取与间隔重复法生效的理论基础一方面是记忆过程产生的神经连接需要重复才能不断加强,另一方面回想提取的过程也在不断优化信息的组织形式,甚至产生新的检索方式。
教学设计领域资深专家Julie Dirksen在《认知设计:提升学习体验的艺术》一书中将长期记忆类比为衣橱里的衣服,论述了靠单纯重复方法记忆知识的局限性:
1. 死记硬背式的重复是在将记忆的信息放置在一个架子上,检索提取时就只能关联到这一个地方。
2. 没有在多种情境下的使用经历,这个信息存储的时候没有背景信息,这样就很难被关联到其他相似的场景中。
3. 存储位置固定,导致了检索的信息更多要保持连续,而不能随机性的提取。
就像作者在书中描述的一样:当我们一遍遍地阅读材料时,它们就会在大脑里越发熟悉、连贯,大脑处理这些信息会变得更轻松,但这种现象会误导我们以为自己已经掌握了知识,事实却远非如此。
从我自己求学到工作的许多经历中,都有在或主动或被动地使用这些记忆方法:
1)通过创建意群或顺口溜的方式记忆一组分散的信息,形成一个组块。
初中学习英语时,关于英语中的名词前被多形容词修饰时,形容词应该如何排序,至今十余年过去,我仍然记得当时书里的描述:县(限定词)官(观点描述)行(形状大小)令(年龄)谢(颜色)国(国籍出处)才(材料类别),比如________________ (tennis, a(an),steel and nylon, expensive) racket,结果为an expensive steel and nylon tennis racket。
平日里上班出门或是节假日出去玩,很多次出门发现钥匙、身份证、钱包忘记带,不仅是「玩不成」「门开不了」的bad effects,更是影响自己心情,十分懊恼。后来吸取教训,每次出门前,都会跟我对象说「伸手要钱」,还做出伸手的动作,自那以后,就再也不忘记身份证、手机、钥匙、钱包了。
2)通过金字塔结构将分散独立的信息归类分组,形成大小不同的组块。
我主要在两个场景里使用,一是分析具体的问题时会自动地寻找模型归类,比如写作的「why-what-how」的黄金圈结构、制定计划时的「smart」法则、自我定位分析的「swot」分析法、根据工作中要对接的节点确定的「市场/业务-需求-设计-研发-测试-数据-市场/业务」任务流程方法等;二是记忆分散的信息时进行组块,比如记录11位手机号码时拆成3-4-4结构(尤其是用英文表述的时候)、看书时候的将大量信息分组并可视化、记忆要去超市购买的东西(利用金字塔结构分类记忆)等。
(三)拖延改善与习惯建立作者在这一部分讲到对于拖延这种坏习惯,之所以大家很难抵抗,是因为拖延的事情本身都会令我们感到不舒服,要么动脑子、要么费体力,会消耗很多能量,但对于拖延的危害,我们可以通过构建具体的场景加深记忆,就如我们在服食微量毒药,当有一天达到临界值时,就不可医治。
书里也列举了一些改变拖延的建议及小技巧:
1)记行程日志。即常说的反思日记,这样当你实现了自己的目标之后,就可以回头追踪并了解哪些是有效的方法,哪些是无效的方法。
2)改变环境。创造一个利于自己聚焦于做某事的环境,避免拖延信号的干扰,比如学习思考时关掉手机、工作时避免无效社交分散注意力。
3)提前计划好日常任务。晚上睡觉前写下你计划的任务,这样你的大脑就有时间详细考虑你的目标,从而帮助你确保能够成功。
4)改变关注点。不要紧盯着让自己不舒服的想法,转而寻找新的奖励点,比如早起后不要总想着没睡好,还有美味的早餐等着自己。
5)冥想。
同时,作者也阐述了习惯给我们的行为带来的影响以及如何培养习惯的四个要素。他说:「习惯的强大之处在于它能造成神经层面的欲望,之所以得以发展和继续,是因为它能激励我们,让我们感到愉悦。要想克服之前的欲望,就再来一个新奖励。只有当你的大脑开始期待这个新奖励,关键的转变才会发生,你才能养成新习惯。」
很多时候我们的一些坏习惯,就是因为大脑在不觉中利用了「即时反馈」的影响,将注意力转移到了可以即时获得愉悦感的事情上。而现实中我们的问题在于大部分的好习惯在养成的过程中,每一次具体的行为都不会立即带来愉悦感,所以我们才说要训练自己的「延迟满足感」。
我有一个关于习惯中断后重新改善的实践。
最近一年keep中断了8个月,失败的原因是没有了坚持的外部条件,诸如新工作不是特别忙、不加班身体不累、体重也未超标,当然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变化是有了新的情感陪伴作为奖励,替代了「持续运动」带来的延迟奖励。不过,根本原因是这个习惯的养成还处在高老师说的第一阶段,并没有持续产生渴望,当运动的初衷消失后,大脑中关于「运动」带来的奖励的感性认识就处于放养状态。
基于作者给出的习惯养成四要素,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我对如何继续坚持keep制定了改进策略。
1)信号:时间/同学监督。具体仪式:定一个具体的闹铃,每天晚上10:20开始;找@令狐一起,让他每天晚上也固定的时间点(或者段)给自己发一张他训练的截图。
2)反应程式:远离手机/远离电脑/把锻炼的器械或训练课程准备好。
3)奖励:训练后睡眠质量的提升;完成训练后社交动态带来的成就感;降低了大脑记忆负担以及负罪感;对象的赞扬;一起训练的朋友们的鼓励。
4)信念:我应该做到,练过之后每天上班身体会比较轻盈,即便坐的久一些颈椎也已经明确感受到没有之前那么累;我可以做到,通过这样习惯的坚持,激励我产生更多好习惯;身体很重要,是一切的开始,是财富的1;中断是形成好习惯前的最大杀器,严重影响自己的成长。
现在,我写到这里,每个人都能感受到这本书带给读者的巨大价值。于我来说,它不仅让我了解了一些新知识,帮我纠正了一些片面的认识,而且训练完善了自己的技巧方法等。然以上种种,始于此却不止于此,这样一本书最大的意义在于全书十六个章节后提供的「驻足与回顾」和「学习提升」,这是工具书的正确使用方法。更进一步的,它为我开了一个口子,让我带着问题去寻找更多的内容填充进来,比较升华。
期待你去读,期待你也有你的收获体会。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30108/28432.html